《浪淘沙·有得越中故人赠杨梅者为赋赠》作品注释

朝代:宋代诗人:吴文英古诗:浪淘沙·有得越中故人赠杨梅者为赋赠更新时间:2018-03-29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此调最早创自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初为小令,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单调四句,二十八字。五代时始流行长短句的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过龙门》、《浪淘沙慢》。十句,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上下片首句各少一字。复就本宫调演为长调慢曲,共一百三十四字,分三段,第一、二段各四仄韵,第三段两仄韵,定用入声韵(唐宋人词,凡同一曲调,原用平声韵者,如改仄声韵,例入声;原用入声韵者,亦常改作平韵)。《清真集》入“商调”,韵位转密,句豆亦与《乐章集》多有不同,共一百三十三字,第一段六仄韵,第二、三段各五仄韵,并叶入声韵。“越中故人赠杨梅”,吴文英故乡为四明(今浙江宁波),其地盛产杨梅,这里的“越中故人”,即指其故乡中人。
⑵过雨:一作“雨过”。
⑶楝:一作“练”。
浪淘沙·有得越中故人赠杨梅者为赋赠:https://www.gushilai.com/gushi/langtaoshayoudeyuezhonggurenzeng31.html
“绿树”两句,述杨梅的生长地点,季节。言绿叶茂盛的杨梅树生长在越地的溪湾畔。在梅雨季节后红彤彤的杨梅就象片片红云般的在树上成熟了。“西陵”三句,扣题中“赠杨梅”。“西陵”,在杭州附近萧山县西。李贺《苏小小》诗说:“西陵下,风吹雨。”所以这里的“西陵”也是借指杭州西泠桥,即词人杭妾的墓地。此言杭妾死后已葬在西泠桥边,而自己如今也已经是年老力衰,但却仍旧羁旅在杭城中。词人说:难得越中故人将那似女子粉泪凝结成的一颗颗紫红色如粟粒团成的圆球形的杨梅,特地托人带到了临安送给我。我因此有感而发,赋咏了这首词回赠给故人。  
“别味”两句,由食杨梅而忆前人苏轼。“眉山”,苏轼祖籍四川眉山,他被贬谪岭南时,有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之句,故词人忆及其人。言杨梅入口后别有风味,生吃时甜而略带酸味,吃着吃着,词人不由想起眉山的苏轼也是老景凄惨,被贬谪到岭南蛮荒之地,虽有卢橘、杨梅等可食,但终究是一个天涯沦落之人啊。又再想想自己亦何尝不是如此。因此一边吃着杨梅,一边却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袭上了心头。又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说:“‘愁忆眉山’,忆人尝酸则眉必皱,与愁相同。”“小楼”一句,宕开一笔补写住舍外的景色。词人说:夜色昏昏时,在我住宿的小楼外面,楝树正盛开着淡紫色的花。“衫袖”两句,述室中自己食杨梅时的回忆。此言词人在小楼中以杨梅就酒。在醉眼朦胧之中,词人看到杨梅汁沾染在衫袖上,不由得又回想起:过去杭妾在时,她醉后撒娇吐过来的花茸迹,也是留在这衫袖之上,遗迹隐然。

诗人吴文英资料

作品注释作者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 查看详情>>

诗人吴文英作品: 《探芳新·九街头》 《青玉案·新腔一唱双金斗》 《还京乐·黄钟商友人泛湖命乐工以筝、笙、琵琶、方响迭奏》 《一剪梅·赠友人》 《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花心动·郭清华新轩》 《扫花游/扫地游·春雪》 《喜迁莺·甲辰冬至寓越儿辈尚留瓜泾萧寺》 《祝英台近·上元》 《高阳台·风袅垂杨

《浪淘沙·有得越中故人赠杨梅者为赋赠》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