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魏晋 > 诸葛亮 >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

后出师表

朝代:魏晋作者:诸葛亮更新时间:2017-03-27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诸葛亮资料

后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幼年丧父,同叔父到南阳躬耕,后追随刘..... 查看详情>>

诸葛亮古诗代表作品: 《出师表》 《后出师表》 《诫子书》 《戒子书·夫君子之行》 《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诫子书·夫君子之行》 《将苑·名句》 《诫外甥书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赏析

本文选自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因此较之前表而言,后表的重点放在了表达军事方略以及对此次北伐持有反对意见人的驳难上。 《后出师表》作于第...'

查看详情>>

注释 1.汉:指蜀汉。贼:指曹魏。古时往往把敌方称为贼。 2.偏安:指王朝局处一地,自以为安。 3.孰与:何如,用于比较,表示抉择,倾向肯定后一种(偏指一方)孰:哪一个 4.惟:助词。 5.入南:指诸葛亮深入南中,平定四郡事。 6.并日:两天合作一天。 7.顾:这里有“但”的意思。蜀都:此指蜀汉之境。 8.议者:指对诸葛亮决意北伐发表不同意见的官吏...'

查看详情>>

《后出师表》被认为是《前出师表》的姊妹篇,写于建兴六年(228)。由于《三国志》本传中不载,《文选》里也不见选录,而是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注文中引自张俨《默记》,所以,有人认为此表是伪作。但也有人认为,从体例文风和表中的言辞恳切来看,后表与前表并无二致;而且《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中,诸葛恪说:“近见...'

查看详情>>

文言文《后出师表》相关文章翻译赏析

  • 文言文《金农与苍头》 - - 无名氏 - - 寿门①“所得苍头②,皆多艺。其一善攻砚,所规模甚高雅。寿门每得佳砚石,辄令治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酤酒。砚...
  • 文言文《大脖子病人》 - - 无名氏 - -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ldq...
  • 文言文《食粥安心》 - - 无名氏 - -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
  • 文言文《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 - - 张惠言 - - 古之所谓良有司者,不待其莅政治民也,观其所以汲汲者,则其于守也可知矣。是故有躁进之心,则必有趋势之术;有患贫之心,则必有冒货之渐。虽有特达之才,廉耻之念,其入于势利也...
  • 文言文《说琴》 - - 何景明 - - 何子有琴,三年不张。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徐察其音,莫知病端。仲鹖曰:“是病于材也。予视其黟然黑,衺然腐...
  • 文言文《方恪敏公家传》 - - 姚鼐 - -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
  • 文言文《万事莫贵于义》 - - 墨子 - -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 文言文《袁宏传》 - - 房玄龄 - - 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
  • 文言文《贺循传》 - - 房玄龄 - -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少婴家难,流放海隅,吴平,乃还本郡。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国相丁乂请...
  • 文言文《李谔传》 - - 魏征 - - 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博学解属文。仕齐,为中书舍人,有口辩,每接对陈使。周平齐,拜天官都上士。谔见隋文帝有奇表,深自结纳。及帝为丞相,甚见亲待,访以得失。时兵革屡动,国...
  • 文言文《翁正春传》 - - 朱由检 - -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
  • 文言文《钱勰传》 - - 脱脱 - -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
  • 文言文《李绛传》 - - 欧阳修 - - 李绛,字深之,赵郡赞皇人。擢进士、宏辞,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俄知制诰。皆不离内职,孜孜以匡谏为己任。六年,拜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尝...
  • 文言文《王建传》 - - 薛居正 - - 王建,字光图,陈州项城人。唐末,隶名于忠武军。秦宗权据蔡州,悬赏以募之,建始自行间得补军候。初,杨复光以忠武军八千人立为八都,鹿晏弘与建各一都校也。建与别将韩建友善...
  • 文言文《来护儿传》 - - 李延寿 - - 韩凤,字长鸾,昌黎人也。凤少聪察,有膂力,善骑射,稍迁乌贺真、大贤真正都督。后主居东宫,年尚幼,武成简都督三十人,送令侍卫,凤在其数。袭爵高密郡公,位开府仪同三司。武平二...
  • 文言文《魏世家》 - - 司马迁 - - 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
  • 文言文《二翁登泰山》 - - 无名氏 - - 昔有二翁,同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ldquo...
  • 文言文《创业与守成》 - - 司马光 - -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 文言文《管仲不谢私恩》 - - 韩非 - -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
  • 文言文《以逸待劳》 - - 无名氏 - -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亦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