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一醉年年今夜月》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叶梦得古诗:临江仙·一醉年年今夜月更新时间:2018-03-19

《临江仙·一醉年年今夜月》是宋代词人叶梦得所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词人的遗憾落寞、愤懑。以“水明楼”结尾,含蓄不尽,意蕴深长。

词后,作者有自注云:“世传《梁州》,西凉府初进此曲,会明皇游月宫还,记《霓裳》之声适相近,因作《霓裳羽衣曲》,以《梁州》名之。是夕,约诸君明夜泛舟,故有梁州、中流之句。”又《乐府雅集》有作者自注云:“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徐敦立氏昆仲,连三日极饮其上,月色达旦无纤云。尝作《临江仙》三首。今岁敦立在馆中,招章几道、朱三复会诏芳亭,追怀去年之集,复用旧韵作。”叶梦得在南山台诏芳亭“连三日极饮其上”事,据查,是指绍兴乙卯八月九日至十一日,当时作者连续三天写了三首《临江仙》。这一首当写于绍兴丙辰,即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作者时年60岁,闲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卞山。题中所说“坐客”,是指徐敦立、章几道、朱三等人。自注云:“约诸君明夜泛舟”,是指月夜游太湖。
词的开始,先照应去年中秋游太湖事:“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他希望每年都能为今夜这样的月色共同一醉,便又共同驾着酒船在湖上飘浮。因为湖上赏月,便想到了唐明皇游月宫后作《霓裳羽衣曲》即《梁州曲》的故事;因为豪饮,便想到了适于表达豪情的羯鼓。可惜,这二者都没有,非常遗憾,所以说:“恨无羯鼓打梁州”。“羯鼓”,古代的一种两面蒙皮、腰部细的鼓,据说从匈奴的一个别支羯族传入中原。这时使他又很自然地联想到去年今夜举酒高歌的情景,那高歌笑语声好象还在耳边回响,去年的风光也还留在眼前。“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就是从眼前回想去年。
叶梦得是支持抗金事业、有志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他曾经两次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知府,对军事的补给工作做得很好,有助于前方的抗金战争。如今老了,闲居吴兴,不得不以醉酒、赏月、做诗来打发日子,但他并没有忘记国家大事,并没有忘记这金瓯残缺的现实。因而在这月夜泛舟,遨游太湖的时候,便很自然地想起了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要收复中原失地的东晋名将祖逖。
于是,下阕笔锋一转,抒发他的酒后豪情:“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他告诉坐客,不要为自己老了还发狂似地引吭高歌而发笑;他提醒坐客们注意,他已经为抗金事业奋斗了一生,虽然赢得的是“双鬓成秋”,无裨于事,但他坚信“会须击节溯中流”,总有一天还能够象祖逖一样,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实现他的壮志宏图的。
可是,严酷的现实告诉他,这是梦想。“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忽然响彻云表的笛声,把他从幻想中惊醒,那水光和月光把水边的楼阁照得通明。
叶梦得写过一部《石林诗话》,对苏轼的诗有所不满,可是他的词却受了苏轼的影响。毛晋称他“不作柔语殢人”,宋人关注在《题石林词》中称他晚年的词“能于简淡时出雄杰”,都指出了他的作品具有“豪放”的特征。读了这首词,确实如此。

诗人叶梦得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一说祖籍处州松阳,为宋代名臣叶逵之后。绍圣四年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 查看详情>>

诗人叶梦得作品: 《浣溪沙·次韵王幼安曾存之园亭席上》 《为山亭后有小池丛石间得石螭因以斛汲水导注之》 《水调歌头·湖光亭落成》 《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浣溪沙·绿野歌欢喜见分》 《满庭芳·三月十七日雨后极目亭寄示张敏叔、程致道》 《闻兀朮将过淮再遣晁公昂觇师》 《虞美人·数声微雨风惊晓

《临江仙·一醉年年今夜月》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