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日昼寝》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黄庭坚古诗:六月十七日昼寝更新时间:2017-11-10
注释
红尘:指繁华之地。
席帽乌靴:指官服。席帽,以藤为架编成的帽子,宋时士子出外都戴席帽。乌靴,即朝靴。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白鸟:白羽的鸟。鹤、鹭之类。
龁(hé):咬,咀嚼。
枯萁:干草。
午枕:午睡的枕头。多指午睡。
白话译文
我戴着席帽穿着朝靴混迹在京城,一心只向往回到家乡的渺渺水滨,伴随着白鸟双双。午间就枕,倾听着户外马儿咀嚼干草的声响;到了梦中,却置身在风雨吹打着的江边,欣赏着滔天巨浪。
诗一、二句写现实生活,说自己穿着朝服在京城度日,感到局促不安,因而向往昔日乡村生活的自由自在。诗平平而叙,把现状作了客观的描述,以“想见”二字表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比很鲜明。席帽乌靴,在诗人的作品中往往是作为羁绊自由生活的象征,沧洲白鸟也一直是作为隐逸生活的代表。诗特地把这两个生活画面拈出来进行对比,以“想见”二字作为感情的维系线,强烈地反映诗人渴望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三、四句,写由马龁干草的声音引发出梦境。黄庭坚精于佛典,《楞严经》说:“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诗在这里就是化用了这个典故,说睡午觉时,听到马咬干草声,在睡梦中仿佛处身在江边,耳中是风雨浪涛声。梦境是人思想的反映,梦中在江边听风听雨,正反映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是以实例对前两句作延伸与证明。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晁君诚有“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龁残”句,黄庭坚见了很赞赏。后来黄庭坚作了“马龁枯萁”二句,非常高兴,认为很工整,举以示人。
由此推论,黄庭坚这二句诗是有所本、有所意而作,未必真的有“梦成风雨浪翻江”事,黄庭坚也许是以梦说真,呼应第二句“想见沧江白鸟双”,寄托归隐的心情。然而,诗无达诂,细读此诗,又会使人产生怀疑,黄庭坚向往回到“沧江白鸟双”的恬静世界中去,何以会梦见风雨大浪呢?因此,末句又可理解为诗人以风雨急浪喻官场的险恶,与首句遥相呼应。
黄庭坚的诗喜欢拗折出奇,因此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说他的诗常有“矜持虚憍”的弊病。这首诗虽然也有追求奇峭的倾向,因为与自己的心情密相吻合,有丰富的内涵,所以虽奇而切,不觉得生造凑韵。

诗人黄庭坚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 查看详情>>

诗人黄庭坚作品: 《学故以桃·任世万钧重》 《寄晁元中·楚宫细腰死》 《四休居士诗·富贵何时润髑髅》 《洪范以不合俗人题厅壁二绝句次韵和之》 《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 《戏赠陈季张·气清语不凡》 《扇·团扇如明月》 《次韵仲车因娄行父见寄之什》 《浪淘沙令·荔枝》 《赠嗣直弟颂·江南十兄弟

《六月十七日昼寝》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