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白居易文言文:荔枝图序更新时间:2018-10-12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文。此文开端以“生巴峡间”交待产地;接着对荔枝加以具体说明,由树形及于叶,及于花,再到果实,写果实则从其外形及于内部着重说明荔枝的形态,尤其是用了好多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果实的外形、核、壳、膜、瓤肉和浆液的味道;然后简要说明荔枝采摘后色、香、味很难保持的特点;文末点明作序目的。全文语言简洁,比喻生动,层次清晰,详略得体。
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注释
⑴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⑴团团:圆圆的。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⑶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⑷冬青:冬天是绿的。
⑸华(huā)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
⑹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⑺实:果实。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⑻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⑼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⑽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绡(xiāo):生丝织成的绸。
⑾瓤肉:果肉·。莹白:晶莹洁白。
⑿醴(lǐ):甜酒。酪(lào):奶酪。
⒀去:消失。
⒁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⒂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
⒃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⒄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白话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诗人白居易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详情>>

诗人白居易作品: 《郭虚舟相访》 《早兴·晨光出照屋梁明》 《思子台有感二首》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哭刘尚书梦得·今日哭君吾道孤》 《醉后题李马二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宿东亭晓兴

《荔枝图序》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