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儿童鞭笞学官府》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古意·儿童鞭笞学官府更新时间:2020-03-08
这是一首饶有趣味的讽刺诗,是讽刺官僚作威作福、虐害人民的作品。
游戏其余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游戏可以反照出现实社会的影子。“群儿鞭笞学官府”,官府有所行,以至于为群儿普遍仿效,这本身即构成对官府的一种绝妙的讽刺。诗人起笔即感于斯,发于斯,成为全篇立意之所在。然而,一般性的讽刺缺乏深度和力量,文学作品总是以个别反映一般,以具体反映抽象。于是,接下来诗人轻轻拈出一“翁”字。这个“翁”,出场时作者先不明说。“翁怜痴儿傍笑侮”,此翁虽不理解儿童游戏的心理,然而忠厚长者之态可掬。下文才说,原来笑儿童游戏为“痴”者,竟是儿童游戏模仿的对象,即“坐曹鞭复呵”的官翁自己,这是绝妙的嘲讽。翁之前后两副面目的鲜明比照,构成全诗又一层戏剧性的讽刺。用人物自己的手摘下人物自己的假面具,这就是讽刺的真正力量。接着,诗人提出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翁“贤于群儿能几何”?翁与群童谁更贤,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对翁的极大讽刺,可见诗人特地拈出官府一“翁”的用心的良苦。随着问题的提出,五六句便以“儿曹相鞭”与“翁怒鞭人”两相比照,构成又一层戏剧性的讽刺。“儿曹相鞭”,不过逗乐为戏,天真无邪;“翁怒鞭人”,则是以人命为儿戏。“等为戏剧”,却又如此不同。至此,诗人才以一评判者的身份就势下一断语:“我笑谓翁儿更贤。”一个“笑”字,于轻快的语调中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应前面翁之笑儿童,更显得趣味无穷,笑人者终为人所讥笑。
中国的讽刺诗,用浅显平易的语言,去表现重大的政治内容,至白居易始成大观。张耒的诗歌创作,大体也走着这样的道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张耒“诗务平淡,效白居易”,这是没错的。《有感》一诗便可代表其基本风格。有趣的是,白居易有《观儿戏》一诗,虽立意与这首诗不同,但构思的前后相循之迹则是可寻的。但比起白居易的讽谕诗来,《有感》自有其特色。白诗“刺”味有余,而“讽”味不足,《有感》则熔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于一炉,既严肃尖锐,又幽默风趣,显示出卓越的讽刺艺术才能,是对白居易讽刺诗艺术的新发展。
《有感一章》是清代革命家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面对国土被侵、主权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机,诗人满怀悲痛和无助,虽身处阳光和煦的春日,仍无法慰藉内心深处的愁绪,诗人忧国忧民,感怀于国家的懦弱与苦难,困惑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与同胞们一起潸然泪下。全诗风格悲怆苍凉,情感浓烈真挚,闪烁着爱国精神之光。
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先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因甲午战争战败而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对谭嗣同刺激极大。他在《兴算学议》中说:“经此创巨痛深,乃始屏弃一切……当馈而忘食,既寝而屡兴,绕屋傍徨,未知所出。”因此,当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他又激起了万斛“春愁”,作了这首诗。

诗人苏轼资料

鉴赏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古意·儿童鞭笞学官府》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