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杜甫古诗:石犀行更新时间:2020-03-05
《石犀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吟咏古迹,号召以人力治水患,又将水患与乱政联系起来,呼唤良相出现。全诗忧愤深广,语意沉郁,构思精到,意境浑成,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民治水实践中的情形,不管思想还是艺术都有较高的成就。
此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秋天,成都附近发生水灾,杜甫借人们治水过程中崇尚迷信的现象,写了这首诗。战国时秦人李冰作蜀太守时曾在成都南三十五里刻立五头石犀镇压水精,防止洪溢。蜀人以为无忧。但上元二年秋季,洪水泛溢,灌口(灌县西北)一带民遭灭顶。杜甫作此诗以破除人们对石犀的迷信。
注释
⑴石犀:石刻的犀牛,古人以为置于岸边可镇压水怪。《全蜀总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今一在府治西南圣寿寺佛殿前,寺有龙渊,以此镇之。一在府城中卫金花桥,即古市桥也。”
⑵秦时蜀太守:指李冰。《华阳国志》:“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命曰犀牛里。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中市桥门,一在渊中。”
⑶厌(yā)胜: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
⑷矜(jīn)夸:骄傲自夸。
⑸张仪楼:位于四川成都,为张仪所筑,故名;因楼高百尺,故又称“百尺楼”。张仪筑成都城时首先修建用以定筑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标志建筑,城修好后成为成都城西门城楼。《华阳国志》:张仪筑成都城,屡颓不立,忽有大龟周行旋走,巫言依龟行处筑之,遂得坚立。城西南楼,百有余尺,名张仪楼,临山瞰江。《成都志》:李冰为蜀郡守,化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设斗牛之戏。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圮虽甚,秋潦亦不移。
⑹灌口损户口:指唐代宗上元二年(761)秋洪水泛滥,灌口(灌县西北)一带民遭灭顶之事。李膺《益州记》:“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谓天彭关。”《旧唐书》:“上元二年七月,霖雨,至八月方止。”
⑺缺讹(é):指减少和变动。朱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水经注》《成都记》,皆云李冰作犀牛五头,后来止二犀可见,其三头已不存,所谓‘缺讹只与长川逝’。”缺,损其数。讹,易其处也。
⑻凋瘵(zhài):衰败,困乏。
白话译文
蜀郡太守李冰兴修水利时,曾经刻五头石犀牛以镇江水。
虽然有一物镇服一物说法,但是江水还是顺势向东而流。
当地人总夸耀石犀能治水,洪水泛滥也淹不了张仪楼上。
当年灌口发洪水淹没人家,此事恐镇水之神也感到羞耻。
防洪靠众人出力修筑堤防,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筑堤。
大禹治水是顺势疏导河流,哪能靠诡话邪怪来治水患呢。
五头石犀镇水能起何作用,失踪的石犀只能顺水而消逝。
只有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才可以免除洪水带来的祸患。
假若谁能掌握天地的纲纪,洪水不会成灾石犀急速奔亡。

诗人杜甫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 查看详情>>

诗人杜甫作品: 《丁香·丁香体柔弱》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一》 《送李功曹之荆州充郑侍御判官重赠》 《远游·贱子何人记》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阙题·三月雪连夜》 《过故斛斯校书庄二首》 《别蔡十四著作》 《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

古诗《石犀行》的名句翻译赏析

《石犀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