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台应制》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马祖常古诗:龙虎台应制更新时间:2021-02-17
注释
1。龙虎台: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军都山,距居庸关二十五里,以群山拱卫如龙虎得名。应制:应皇帝之命而写作诗文,称应制,内容多为歌功颂德。
2。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以翠羽为饰的旗子。这里代指帝驾。鸾坡:本为长安金鸾殿旁的坡名。此代指帝宫。元帝出巡,例带蒙古包随行,临时安排住宿,豪华似宫殿,故云“似鸾坡”。
3。城堑:护城河,护城的壕沟。
4。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5。周穆:即周穆王,周昭王子,名满。黄竹赋:即《黄竹》诗。《穆天子传》卷五:“天子游黄台之丘,猎于苹泽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
6。“汉高”句:汉高祖取得天下后衣锦还乡,与父老子弟欢饮,作《大风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叹。
7。两京巡省:元以今北京为大都,以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的开平为上都,每年四月由大都去上都,八月回大都。两京,有版本作“西京”。行幸:帝王游玩。
8。至和:极度安和。
白话译文
龙虎台集中了大批文士应诏赋诗,帝驾就像唐德宗时的鸾坡一样。
犹如天把高山渊海作为护城的壕沟,人以绚丽的云作为丝织衣物。
周穆王目睹风寒雪冻中的百姓,有所愧悟而作《黄竹》诗,汉高祖衣锦还乡时,高唱《大风歌》。
巡省两京决非逸乐出行,而是要使百姓安享极度幸福和平。
此诗属应制诗。诗依应制体惯例,平稳展开。
首联记事,写明时间地点,交代御驾出行。元时帝王去上京一般是在夏季,起句既说“秋意多”,则当是从上京返回大都时驻跸龙虎台,诗人被文宗召见,故有“似鸾坡”语。
颔联是全诗精华所在。龙虎台离大都不远,这里的山水便成了大都的天然屏障,人在龙虎台就如入云霞之中,极言台之高,也见人之不凡。这一联写得颇有气势,景色壮丽,含有歌颂大元江山牢固,人才杰出之意。比况奇异,遐思高妙。
颈联以历史上的两位帝王反衬元文宗,诗人以周穆王的关心民瘼与元文宗相比应感到惭愧,又以《大风歌》比喻汉高祖的文治,认为与元文宗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刘邦虽以马上得天下,不好儒,但后来还是改变了马上治天下的做法,奠定了汉朝强大的基础。元文宗崇儒,其文治有一定成就,但他当政仅三年时间,不可能有大作为。因此,这是吹捧之语。此处的“故惭”“空奏”二词,斟酌而出,通过对古代帝王的抑贬,达到称扬当世帝王的目的,引出最后的赞叹。
尾联写元文宗在西京之间来往是在视察吏治民情,目的是使百姓乐享太平,意即颂扬元文宗,点出作诗的意旨。此联直述,学唐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结句“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一类应制诗写法。
昔人谓“宋人务离唐人以为高,而元人求合唐人以为法”,最能体现元人摹唐痕迹者,是这类以歌颂升平为内容的宫廷应制诗,恰可反映出元文人自知先天不足而力为掩饰的社会心理。此诗结尾模仿王维诗句,即是如此。不过全诗规橅元朝帝王气象,绘现巡幸龙虎台的本地风光,仍不失圆密清丽;“故惭”“空奏”本属应制诗忌讳字面,作者为抑古扬今,不惜破例,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总之,全诗写得格调雄浑高亢,气势闳大,且开阖得法对仗工稳,得应制颂圣之正。

诗人马祖常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马祖常

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回族著名诗人。字伯庸,光州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 查看详情>>

诗人马祖常作品: 《竹枝词·和王左司》 《绝句·吴王莲宫夜张乐》 《谢纸·长夏身无事》 《北歌行·君不见李陵台》 《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 《送符镇抚之官》 《追和许浑游溪夜回韵》 《淮南鱼歌·棹船淮水上》 《秋雪联句同袁伯长赋》 《崞州判官王善父家望岳亭

《龙虎台应制》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