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绣旗犹飐落花风》赏析

朝代:现代诗人:丘逢甲古诗:梦中·绣旗犹飐落花风更新时间:2020-10-20
《梦中》首联于叙事的同时,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在梦中回到了台湾,看到台湾的旗帜还在风中飘摇,故土的楼台也的真切,令人无法相信是在做梦。“不信”二字,平中见奇。颔联首句化用乐府《西洲曲》:“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下句则借江东八千子弟随项羽西征,战败后无一人生还的故事,用“八千弟子”指代当年保台的义士,想像这些英灵化作了美丽的春花,以此表达诗人对他们的敬悼。末两联,作者的思绪又回到现实:眼见日月如梭,收复故土的愿望却无从实现,心中不由得焦急万分,惟有向梦中寻觅,然而好梦易醒,竟也不多给人慰藉。尾联二句,从两个层次刻画出诗人的无奈,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该诗字句工整严谨,却又处处体现出诗人运思的灵动。诗中用了许多典故,属字比事都很贴切。这些典故的巧妙运用,无疑大大丰富了短短几十个字的表现力。失地未复,报国之志难酬,诗人内心的哀痛无从宣泄,“梦“成为经常利用的素材,该诗更以《梦中》为题,围绕“梦”来运筹诗思。该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的笔法,全篇紧扣一“梦”,但不把梦写实,而是由梦来引出诗人的情绪和感慨。由于亲身经历了台湾失陷的苦痛,他以收复失地为主题的诗歌尤其写得情真意切。
《浪淘沙·雪中过邯郸》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朱德在1949年10月1日所作,描绘了华北大地美丽景象,体现出作者的豪迈之情。
1949年10月1日,经过28年血与火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打倒了黑暗的蒋家王朝,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一个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世界东方屹立起来。经历了战火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又面临在千疮百孔的战争废墟上重建国家的考验,而这种考验枷开始就显得异常严峻。重建的工作刚刚起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即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华狂潮。先是经济封锁,企图孤立和阻挠新中国的经济重建,把这个新生的东方布尔什维克国家扼杀于摇篮之中。经济封锁失败之后,又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并直接出兵中国的台湾省,以武力相威胁。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挑衅,中国毅然派出志愿军入朝参战,和朝鲜人民一起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使新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与此同时,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也迅速得以恢复,人民政权更加稳固。
到1954年,在短短的5年间,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面临着建设国家的各种考验,然而他们始终充满着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和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1954年,新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朋友,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加欣欣向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朱德,在叶剑英、罗荣桓、聂荣臻等均陪同下,离开北京,南下湖北、广东、浙江、江苏等省视察工作。途经河北省邯郸市时,正逢华北大地,瑞雪纷纷,随即兴挥毫写下了这首《浪淘沙·雪中过邯郸》。

诗人丘逢甲资料

赏析作者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汉族,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镇平(今广东蕉岭),1864..... 查看详情>>

诗人丘逢甲作品: 《寄亦璞罗定军次》 《答梁友玉邻·风雨年年自合离》 《南道院·宝气搜残剩石头》 《秋怀次前韵·北斗横天天汉斜》 《百丈埔为宋张丞相世杰夫人许氏大战元兵殉节处》 《次王雪·佛为多情仍住世》 《题张仙根历代宫闱杂事诗卷》 《少石以实甫唱和诗见示次韵》 《题画竹·冉冉古琅玕》 《景忠祠·三书却聘至今传

《梦中·绣旗犹飐落花风》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