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母·细雨春灯夜欲分》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汪中古诗:别母·细雨春灯夜欲分更新时间:2019-06-01
汪中(1744-1794),清代学者、骈文家。字容甫,江都(今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指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被选取入太学或备录用的秀才),后绝意于仕进。
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由寡母启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尤其能不囿(音yòu,局限)时俗,讽谕权贵,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狂徒,使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汪中幼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可是等到自己长大以后,却仍然不能侍奉于母亲的床前,无法让母亲过上衣食富足的日子。这首《别母》诗就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情厚意而写的。作品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不舍与思念,但是却又不得不为了前程,为了让母亲过上更好的日子而远走他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即将分别的点点离愁。
“细雨春灯夜欲分”。这是一句经典的景物描写。在诗人与老母亲分别的前夕,夜静更深,春雨绵绵,灯光如豆。这春夜、细雨、春灯的描写,不仅是当时真是清净的简单描述,更是为了突出一种悲凉、哀愁的氛围,仿佛就是诗人悲凉心境的再现。这一情景的描写,令人不能不想到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白头闲坐话艰辛”。在这充满悲凉,充满离情别绪的绵绵雨夜,母子俩坐在昏暗的灯光下“话艰辛”,都说些什么?母子分别,要说的一定很多很多,包含着多少年来母子二人相依为命的种种生活艰辛。回首往昔,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养大成*人,究竟有多少磨难那是可想而知的;说到眼下,虽然自己已经长大了,可是又不能侍奉母亲于床前。想到将来,前途又在哪里呢。凡此种种皆为“白头闲坐话艰辛”的范畴,况且天亮以后母子就要长久分别,因此才“夜欲分”还依然在交谈。
“出门便是天涯路”。天明之后诗人就要启程了,出门求功名也好,谋求生活之路也罢,总之一句话,儿子要离开母亲,远走天涯,与母亲天各一方,将不能守护孝敬母亲于床前了。无论对于儿子,还是对于母亲,这都是难以承受的分离之苦,悲凉、凄婉、牵挂、离愁的复杂心情是无法平静的。这一句是感情的又一次升温,是诗人依恋母亲,母亲牵挂儿子,母子深爱的牵挂的极致表现。
“明日思亲梦里人”。母子从此天涯海角,团聚之日遥不可知,因此,只有在睡梦里才能相见,就连最起码的话家常也变成了一中难以实现的奢望,蕴含了无尽的地叹息和百般的无奈。这一收呼应了全篇,升华了主题。
作品在语言上以朴实平白见长。全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使用典故,但是母子深情与凄婉悲凉的离愁别绪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读来从心底滋生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题许道宁画》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此诗具体起笔突兀,通体气势雄浑,很有杜意。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诗人所题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诗人汪中资料

赏析作者汪中

汪中(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 的杰出代表。乾隆四十二年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 查看详情>>

诗人汪中作品: 《客中食蟹作》 《田家·门前众峰秀》 《三月二十一日夜和仲则》 《检感旧集有作》 《怨诗·皎皎齐纨扇》 《门联·好古探周孔》 《雨中赵州社观牡丹》 《静夜·夕雨秋气阴》 《代白纻词·长槐青青桂华碧》 《杂诗·零露渐野草

《别母·细雨春灯夜欲分》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