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山中》赏析

朝代:明代诗人:蓝智古诗:暮归山中更新时间:2019-01-16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平常的生活片断。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平淡的生活场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暮色苍茫,乱山昏暗。崎岖的山道上,诗人信步归家。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习习,凉意袭人。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平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对山问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平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古戍》是元末明初诗人刘基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首联描写了战后的场景,颔联抒发作者忧思,颈联刻画了衰草、孤云、渔船等寂寥的景物,尾联作者则表现对战后万物复苏的信心。诗中以情见景,以景见意,虚实相生,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想相互鼓励,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该诗大约作于至正二十年到至正二十七年间(1360-1367),因为至正二十年(1360)以前,刘基为元臣未人朱元璋幕,不可能有诗中向上的情绪。而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从此脱离了军旅生活,且第二年即薛归乡里。只有在这期间,刘基参谋军事,削平江南群雄,曾多次亲临前线,诗既不可能作于1368年(洪武元年)北伐以后,则厢中。古戍。必非指北方沿边旧垒,当指江南的险隘古堡。
按当时朱元璋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占有皖、浙、社交界地区,其东有张士诚(据浙)、方国珍(据浙东),西有陈友谅(据江西、湖广),南有陈友定(据福建),而这些地区在五代时曾为南唐、吴越、闽、楚等国分据,必立成些于其边i元末群雄争战,亦必利用这些古成又"梅"生江南,益可证诗中古成绝非在塞上,实在江南也。具体地点则难确指。

诗人蓝智资料

赏析作者蓝智

蓝智(约1357~?),字明之, 明代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将村里(今星村镇)人。少年时,他从三山(今福州之别称)林泉生习举子业,不久即放弃追求功名,与其兄蓝仁一道回乡,受业杜本门下。除诗词外,还学习著名理..... 查看详情>>

诗人蓝智作品: 《雨中上龙门江》 《山中时景·强与登高行路难》 《送郑彦斌归新安》 《舟泊延平怀刘仲祥》 《暮归山中》 《武夷山·一夕仙桥架彩虹》 《将泛湖南还乡不遂怅然有作》 《暮经零陵望愚溪怀柳司马》 《赤壁·长江西来雨如雾》 《书怀·閒居学种药

古诗《暮归山中》的名句翻译赏析

《暮归山中》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