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更新时间:2017-11-01
注释
⑴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
⑵李公择:即李常,字元中,今属安徽省桐城市人。北宋元祐年间与李公麟、李公寅同时举进士,时称“龙眠三李”。
⑶谢公台:傅注:“谢公台在维扬。”维扬,即扬州。
⑷明月清风:李白《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欧阳修《采桑子》十三首之十一:“明月清风,把酒何人忆谢公?”
⑸髯(rán)孙:本指孙权。见《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注引《献帝春秋》。这里指孙觉。苏轼在《欲往湖州,见孙莘老,别公辅、希元、彦远、醇之、穆仲》诗中也称孙觉(莘老)为“紫髯翁”。
⑹短李:本指中唐李绅。见《新唐书·李绅传》、自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二句自注。这里指李常。
⑺摧颓(tuí):衰败。
⑻黄英:黄花。指菊花。
⑼“看取”三句: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入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郎,本是诗人刘禹锡自指。这里借喻孙觉。
白话译文
没到过谢公台,那里的明月清风是否健在?旧日的友人大胡子孙觉去了哪里?今日我又重来:你李矮子的风流已属上等高才。
秋色渐渐凋萎在这一带,满地黄菊映亮了酒杯中的江海。等到明年二月仲春到此观赏桃花,争相盛开:都是“刘郎”我走后才种栽。
发端以“谢公台”起兴,意在写出赴任途中来到友人李公择湖州任所的一种快感。这里的“谢公台”,应当是借喻友人任所。“明月清风”则是运用成语,借以写湖州的自然美,似乎也隐隐象征着友人清高洁白的操守,而以感叹出之,表达了词人的赞赏之情。三、四句转入对旧太守、友人孙觉的怀念:“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二句写出了席间面对新守时对旧守的怀想。随后又回到当前,赞颂新太守、东道主李常的才具:“短李风流更上才。”“短李”与“髯孙”都是用典,正好切合新、旧太守外形与姓氏的特点,前后相映成趣,显得既典雅又诙谐。
过片两句对景感时:“秋色渐摧颓,满院黄英映酒杯。”词人以“映酒杯”点明“席上”劝酒的题意,以“满院黄英”写出深秋时节的特征,对“秋色渐摧颓”的概括性描述则寓含着时序迁移的感慨,与上片写到的“旧日”、“重来”这种今昔之感是一脉相通的。最后三句是对明春桃花争开的盛景的想象,词人化用刘禹锡的诗意,变讽刺为赞颂,象征性地赞美了旧太守的政绩,并再度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大概是事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一种普遍现象。
全词,词人表达了对旧太守的怀念,同时也是对新太守的激励,因为未来提起的栽树的“刘郎”,是现在的太守李常。作者题作“劝李公择酒”,其深意或许就在于此。

诗人苏轼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南乡子·席上劝李公择酒》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