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小子》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方苞文言文:逆旅小子更新时间:2018-08-30
在方苞散文中,这篇是清通雅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记叙了一个孤儿悲惨的遭遇,读来催人泣下。
文章通过对“逆旅小子”不幸遭遇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一定关心和同情,对邻里的无关痛痒,不闻不问的态度的不满,对为民父母的官吏不给孤苦无告的人作主,视民命如草芥的官风的谴责,对康熙盛世外衣掩盖下吏治的某些阴暗角落的揭露,也反映了作者对清政府的政治制度和管理之道有一定看法。作者只用了一百余字,截取两次路过时的见闻进行叙述,首尾清楚,因果分明而又略有波澜。在叙述完孩子的遭遇后,文章似乎是略不经意地接了一句话:“叩以‘吏曾呵诘乎?’则未也。”这短短一语,貌似冷静的叙述,却将宫吏漠视民情、草管人命、玩忽职守的嘴脸暴露无遗,孩子的惨死,与其说是死于叔父的虐待,毋宁说是死于官吏的昏庸。平平十字,一腔血泪,所谓春秋“义法”,一字褒贬,于此可见一斑,其用笔的简洁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正是最能体现桐城古文特色的地方。
正因为作者记叙这一事件的目的是在于针砭民风与时弊,所以在叙述结束后,进而展开议论。方苞说过:“依于理以达乎其词者,则存乎气。气也者,各称其资材,而视所学之浅深以为充歉者也。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沈潜反复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兼是三者,然后能清真古雅而言皆有物”(《进四书文选表》)。从这一原则出发,本文的议论便以六经义理为准则而展开,作者先以周礼的“乡八刑”为依据,指出古礼中以一些地方性刑罚来治理民俗的浇薄,堵塞其犯罪的道路,“使民无由动于邪恶”。管仲则进而注意到官吏的玩忽职守,逃避责任,所以还要求追究主管官员的责任,“罪皆及于所司”。文章虽未直接批评对“逆旅小子”之死负有责任的京兆尹及下属官吏,但两相对照,其意自明,文章语言既简洁,而文意又深厚。这既是唐宋古文家“熔式经诰,方轨儒门”传统的发扬,又是桐城派“清真古雅”艺术旨趣的体现。
这篇散文记叙中穿插议论,叙事脉络清楚,文笔洗练冷峻。
《左忠毅公逸事》记述了左光斗不为世人所知的几件逸事,赞美了左光斗知人的卓见和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品格。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塑造了左光斗这一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方文“雅洁”的特点。文章记事不杂,用笔精细,故而人物形象十分丰满。写左光斗、史可法狱中相见一段,尤为大气凛然。
《左忠毅公逸事》所处时期,正是宦官干预朝政,为祸愈演愈烈,魏忠贤设东厂,假借皇帝命令逮捕朝廷官员,排除异己,左光斗当时就站在反阉党斗争的最前列,并因此被害下狱而死。左,指左光斗。忠毅公是他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封建社会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朝廷给予“谥号”。《左忠毅公逸事》的“逸事”写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记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

诗人方苞资料

赏析作者方苞

方苞,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人,生于江宁府。桐城桂林方氏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查看详情>>

诗人方苞作品: 《展断事公墓·不拜称元诏》 《将之燕别弟攒室》 《将之燕别弟攒室》 《左忠毅公逸事》 《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傅杨公墓志铭》 《挽李馀·公既为邦伯》 《薄暮自枞阳渡江赴九华》 《严子陵·君臣本朋友》 《陶渊明·陶潜经世人》 《赴热河晚憩溪梁

文言文《逆旅小子》的名句翻译赏析

《逆旅小子》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