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雨过天全嫩》鉴赏

朝代:清代诗人:郑燮古诗:偶成·雨过天全嫩更新时间:2020-10-13
这是一首写景诗。这首诗的画面在一片撩人情思的春色中展开。诗意说,经过雨水的洗刷,草木也变嫩了,江边春水浩浩荡荡。在这醉人的无边春景中,有越女、吴儿美丽、矫健的身姿,他们含情脉脉。诗歌最后的画面笼罩在一幕如烟似雾的柳林中,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显示出诗人对于扬州城的感怀。彭廷梅称此诗:“风神流宕。”
近吟郑燮写的《秋荷》: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深为所感。
郑板桥的书画几乎无人不知。由于他的书画名声之大,其诗名便不免为之所掩,其实他不仅是杰出的书画家,也是卓越的诗人。著名画家徐悲鸿称他是“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确实,郑板桥以其横溢的才华,自由地驰骋于多种艺术领域之中,令人瞠目;不管是诗画,抑或书法文章,都是他胸次情怀的自由抒发,品性学养的自然流露。他无论借助于哪一种艺术形式,表现的都是真实的自我,必不同凡俗,而且带有鲜明的个性。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这两句写秋风飒飒,几朵迟开的荷花挺立在一片残荷中,这里以衬托的手法表现秋荷卓然不群的秀美风姿,着墨虽不多,形象却是鲜明强烈的。这种描写固然很动人,但还算不得特别独到。如果后面两句仍循原意进一步写秋荷的美艳,纵然词藻华美,技巧高超,至多不过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秋荷图,到头来无非是寄意荷花,很难打破一般的程式。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两句真可谓出人意抖,一反常俗,诗人以逆笔出奇制胜地点明秋荷的“后出”并非为了一鸣惊人,自我炫耀,只不过是无力与众花争强而已。这样写,非但无损于秋荷的高雅,反而使它显得更淳朴可爱,平易可亲,不是那么自命不凡,高不可攀。应该说此诗高就高在这一立意上。张维屏说:“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用郑板桥自己的话说,就是“直摅血性为文章”。此诗正体现了“板桥艺术”的核心——“真”。
诗人早年的遭遇颇多坎坷,生活“极贫”;仕途亦不顺利,四十岁前只是个穷秀才;诗文书画也并不很为人赏识,直至四十岁考中进士,五十岁出任范县令才摆脱困窘,名声渐大。诗人的这段经历喻之为“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是很贴切的;而“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则可看做是他对自己早年不得志的解释。不过,这里的“无力”不可简单地理解为无能,以郑板桥的旷世之才,他绝不至于自认是无能之辈,其所以不能“先发”,是因为他那傲岸不羁的个性决定了他耻于奔走逢迎,更不屑于“摧眉折腰事权贵”。桀骜刚烈的性格既不合于时流,强烈的革新意识也很难见容于当时僵死的八股科举制度,怀才不遇也就不足为怪了。诗句中虽带有明显的自嘲意味,其底蕴却是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就实质而论,此诗反映了一个正直、开明的知识分子与保守、黑暗的封建社会之间的深刻矛盾。

诗人郑燮资料

鉴赏作者郑燮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为扬州八怪重..... 查看详情>>

诗人郑燮作品: 《游白狼山·悬岩小阁碧梧桐》 《题半盆兰蕊图》 《秋荷·秋荷独后时》 《道情·邈唐虞远夏殷》 《弄潮曲》 《青莲斋联·从来名士能评水》 《踏莎行·无题》 《邺城·划破寒云漳水流》 《邺城·划破寒云漳水流》 《瓮山示无方上人

古诗《偶成·雨过天全嫩》的名句翻译赏析

《偶成·雨过天全嫩》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