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齐云楼外红络索》赏析

朝代:元代诗人:杨维桢古诗:秋千·齐云楼外红络索更新时间:2021-01-10
这首小诗以传神之笔,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姑娘荡秋千的美妙情态。
诗的首句,交待荡秋千的地点:“齐云楼外”,并以“红络索”三个字点题。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姑娘如何荡秋千,而是在次句突发一问:“是谁飞下云中仙?”使人仿佛看见天上的仙女从云中飘然而来。以仙女比姑娘,可见姑娘之美;而说仙女从云中飞下,再把她荡秋千于空中的轻盈之态写活了,有这一问,情致顿生。
后两句,诗笔转向对姑娘荡秋千的正面描写。上句,叙说荡在最高处,已见精彩;下句,具体写她荡在最高处的形象:“一对金莲倒插天”。以“金莲倒插”写人倒悬于空中,不仅形象突出,而且情致更浓,妙趣横生。这样,作者只对她一下一上的秋千表演,作了极其简略概括的描绘,就已将一个其身姿描摹得淋漓尽致了。此外,作为常识中必须服从“天”的意志的深闺绣户女子,作者却形容她们的两足“插天”,表现出对“天”的轻视和戏弄,这也是大胆的用笔。其中也包含着对青春少女的智巧与力量,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和反抗。“金莲”之露,或许也是杨维桢的着意之笔,反映出他对女性偏爱的一种深层性心理。
全诗仅仅摄取了一上、一下两个动作的镜头,用“飞下”、“倒插天”等寥寥数语,便把这女子打秋千的娴熟技艺和高超动作描述得形象逼真,维肖维妙,使人仿佛亲临其境。不仅如此,诗的情致还颇有唐人风味。
《秋怀》是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首联写独坐空堂的秋声秋意;颔联交代感怀之由,客居他乡,白发早生;颈联写诗人怀念故土,梦寐难忘;尾联表达诗人希望亲眼望见故乡的殷殷期盼。全诗情景相融,意境苍凉哀婉,情感悲怆,含蓄蕴藉。
早在贞祜元年(1213年),蒙古军即南侵河东(今山西),元好问故乡忻县也受到波及。翌年三月,忻县陷落并遣屠城,元好问的哥哥好古遇难,诗人流寓三乡(今属河南宜阳)。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年),诗人又移居登封。是岁之秋,蒙古军占领山西全境。这个坏消息,使诗人心情十分沉痛,在县北十里的嵩山中,他写下了这首悲秋怀乡之作。

诗人杨维桢资料

赏析作者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绍兴路诸暨州枫桥全堂人。..... 查看详情>>

诗人杨维桢作品: 《蹋蹴篇·江南女儿花娟娟》 《铁城谣·蒸土筑城城上铁》 《竹枝词·一緺凤髻绿如云》 《老奴·张老奴》 《和卢养元书事》 《存与篇·东家万金产》 《小临海曲·海上双雷岛》 《题陶渊明漉酒图》 《回上张太尉》 《桂水五千里·桂水五千里

《秋千·齐云楼外红络索》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