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月·当初聚散》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柳永古诗:秋夜月·当初聚散更新时间:2018-04-18
词的上片写男女双方不期而遇后的情态。当初彼此欢聚而又离散的时候,便以为从此无法再同她见面,谁料近来却在一次酒席筵上与之不期而遇,大家都没有说什么,她在别人面前作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闲空里却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她这种楚楚可怜的情态,引起了我对往日恩爱之情的无限愁思。上片只是平铺直叙,章法上并无任何曲折,内在里却笔直意曲,几度顿挫。曾经欢聚,最终离散;曾经断认“无由再逢伊面”,宴席上却又重相见;她在陪别人饮酒作乐,想来当时的场面实在令人难堪;似该一叙旧情,却一个敛眉长叹,一个“旧愁无限”。这一切,汇成了一个动人的重逢场面,情意绵绵而又耐人寻味。
“盈盈泪眼”直接与上片的“敛著眉儿长叹”相连,词作自然过渡到下片,着重刻画重逢后男女双方的语言和心理。“盈盈泪眼”三句写女方含泪诉怨。联系上片的内容,两人不知何故聚而又散,散了就认为无由再见;邂逅重逢,又是沉默无语,一个皱眉叹气,一个愁情满怀。让人感到他们确是各有苦衷,有口难言。而今女方首先抛开尴尬、羞怯,不顾一切地倾诉衷肠,足见她对词人仍旧情未了,情意深长。但着一“漫”字,表明词人对她的倾诉心存疑虑。果然,“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词人猜疑她有难言之隐,故而对她的倾诉将信将疑。不过他也并不将“难见”之“事”说破。他想的是:“待信真个,恁别无牵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要是我相信了她真是那样在感情上别无牵挂,我就收起猜疑之心,和她长久相爱。可见词人的心理是多么的复杂、微妙。至此,读者方恍有所悟,原来,词中男女双方“当初聚散”的原因,也就是女子的难言之隐,是她别有萦绊。而其“万般幽怨”的解释,也正表明她作为一个歌妓的无奈:一方面,她深爱着词人;另一方面,她又身不由己地和其他男人逢场作戏。现在,她深爱着的人虽有“收心”、“共伊长远”的打算,但前提是,她必须不顾一切,割断所有的萦绊,否则,等待他们的又将是聚而复散。那么,一个歌妓是否真的能摆脱一切羁绊,他们是否能重续旧情、相爱到永远呢?一切都留给读者去想像了。这样的结尾,含蓄有致,耐人寻味,正如任中敏所言:此词“情节颇生动,在半信半疑,可圆可破之间”(《敦煌曲初探》)。
此词在叙述中包容了许多言未及之的往事以及曲折的心理活动,其余味品之弥永。
这首词结构上一线贯穿,原始要终,一笔到底;叙事简洁,凝练,含蓄;刻画人物逼真、细腻,声态毕肖;多用当时口语,通俗而能曲尽其意。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词带有浓厚的市民文学特征。夏敬观在《手评乐章集》中说:“柳词当分雅俚二类……俚词袭五代淫诐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其实,柳永的这类词,是他世俗化的审美情趣,以及与乐工歌妓合作的创作道路的直接产物。
《诉衷情近·雨晴气爽》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伫立江楼所望之秋景;下片抒发对京都故人的怀念之情。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柳永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之前的数年间,曾经像断梗浮萍一样漫游江南。他的足迹曾到过江、浙、楚、淮等地,依旧羁旅落魄,“奉旨填词”。这首《诉衷情近》就是其漫游江南水乡时所作的一首思念京都故人的词作。词中“雨晴气爽”一句说明此词作于秋季;词中还出现了地名“断桥”,若是实指,则此时柳永在杭州,即此词作于柳永漫游杭州之时。然具体作年不可考。

诗人柳永资料

赏析作者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 查看详情>>

诗人柳永作品: 《巫山一段云·琪树罗三殿》 《秋夜月·当初聚散》 《玉楼春·心娘自小能歌舞》 《瑞鹧鸪·全吴嘉会古风流》 《西施·自从回步百花桥》 《斗百花·亦名夏州》 《尾犯·夜雨滴空阶》 《望远行·绣帏睡起》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昼夜乐·秀香家住桃花径

《秋夜月·当初聚散》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