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鉴赏

朝代:宋代诗人:林景熙古诗: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更新时间:2019-01-17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睹物伤情的小诗。亡国之后,连军事奏疏也化作糊窗纸了。黍离之悲,千载之后,犹有余痛。
前两句写景。首先点明所居之地,“偶伴孤云宿岭东”,意味着作者四处漂泊,远离人烟。在南宋灭亡以后,作者备尝亡国之痛。他既不能图谋匡复基业,便只能遁迹世外,誓不与新朝合作,“偶伴孤云”,正是作者忠贞品格的真实写照。
其次,写所处之时,“四山欲雪地炉红”,时近冬令飞雪的季节,故而有山窗糊纸之举。“欲雪”上应题目中的“新糊”,而又与“炉红”,形成强烈的对比,把外景“四山欲雪”与内景“地炉火红”鲜明地映现出来。在这样一个远离嚣世的温暖小屋里,似乎可以恬适安坐,实则不然,作者思绪难平,孤臣孽子之心耿耿在怀,当他忽然发觉山窗上新糊的故朝封事稿时,不禁引起无限的怅恨。前两句写景为后两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两句即事抒情。“何人一纸防秋疏?”作者用设问语句,意在提起人们的注意力。“防秋”,秋高马肥时北边敌人常常乘机内犯,而在秋季加强边备,故曰“防秋”。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书时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国家机密要事。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当时不见用于朝廷,此时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朝廷举措如此,国家不可能长久。“却与山窗障北风”,寓意尤为深刻。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动声色,款款道来,只要细细吟咏,便可感到其中包着无限悲愤,无限感慨。注家评曰:“此诗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
作者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没有直抒其怀,而是从写景叙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种藏而不露、寓意深远的手法,曲折地表达内心的感慨。全诗蕴含丰富,悱恻与悲壮兼而有之。
《冬青花》是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林景熙的作品。此诗名为咏冬青花,实则伤悼宋帝遗骨,以不忍见冬青开花始,以不忍听夜半杜鹃声作结,曲达南宋遗老心事。
公元1276年(宋端宗景炎元年),临安沦陷,南宋随之灭亡。不久,元朝皇帝命番僧杨琏真伽总摄江南佛教。公元1278年(一说1284年),杨琏真伽在绍兴一带发掘八位皇帝及诸皇后陵墓,盗取殉葬财宝,并以遗骨建镇南塔。他们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南宋遗老林景熙、谢翱、唐珏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林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这首《冬青花》与《梦中作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诗人林景熙资料

鉴赏作者林景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元世祖二十二年(1..... 查看详情>>

诗人林景熙作品: 《龙洞·云湿林腥隐右扉》 《归白石故庐·四邻井灶出荒墟》 《葛岭·不读霍光传》 《题海上人栖云楼》 《送叶伯几之奉化》 《虎丘寺·突兀僧房倚翠微》 《丹阳泉·扬子江中》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 《舜田·闻说东夷有圣人》 《秋夜·片月相随过竹居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