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公山》赏析

朝代:明代诗人:顾璘古诗:石公山更新时间:2020-11-15
首联从大处落笔,将石公山置于时间、空间的浑浩恢宏的背景之中,是蓄势待发的写法。
次联细加刻画,就让它崭露了头角。前句仰视,后句俯观。前句借风云为布景,写石公嶙峋奇拔的外表。后句以涛浪为衬托,见石公劲崛顽强的气质。合在一起,正是活脱脱一位饱经风霜,而又顶天立地的斗士形象。“风云”、“涛浪”,让读者于自然界实景的意义外,联想到社会人生的动荡变迁,仍是空间与时间的凝聚综合。因而“骨立”、“孤撑”的刻绘,便使它带上了一种动感、一股奇气,实可谓形神兼备。
从“骨立”、“孤撑”的描写出发,颈联转出了作者的感想。在这里,诗人是将“石公”彻底拟人化了。他不禁想到:像这样一位表然兀立于天地间的英雄,如果遭逢于时,定能成其大用。言下之意,天下不得其所、不遂其志而惨遭埋没的奇才,是太多了!这一联想从所包含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等相关意义中,再度充实了“石公”本身的形象。而借景摅怀、托物抒慨,又扩大了诗作的内涵。
尾联宕开,笔锋转向历史上的“花石纲”。北宋崇宁、政和间,徽宗为满足一己的淫供享乐,在汴京都城大兴土木,建造艮岳。“异花奇石,来自东南,不可名状。”(王明清《挥麈录》)时任置办使的朱勔,就是“花石纲”的始作俑者。大量的太湖石被强运到京城,用作艮岳的点缀。民怨沸腾,国力枯竭,不数年便导致了北宋的灭亡。而今安在,不过“荆棘满故宫”而已。“真多事”三字,诉出了作者的一腔愤慨,同时也冷峭地揭出了造成“石公”不得为时用的命运的历史原因。
这首五律通过正面与侧面的描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写景咏物与议论感怀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尾照应,挥洒自如。作者的感情一层层释放,作品的意旨一步步深入,回味无穷。
《祝融峰观日出赋》是明代文学家顾璘创作的一篇赋。该赋先述衡山之高,祝融峰之险,然后交代自己为了看日出,半夜就在那里等待。接着描写深沉苍莽的夜色,叙述太阳从未出到初出到升高的奇观,赋笔灵动瑰奇。整个日出过程在作者笔下不仅前后有序,细腻入微,而且神奇壮观,精采纷呈。
该赋作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冬天,顾璘时年六十一岁,任湖广巡抚,巡视至湖南衡山,因登衡山最高峰祝融峰观日出而作此赋。

诗人顾璘资料

赏析作者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 查看详情>>

诗人顾璘作品: 《春意·日满高原云满汀》 《悼李千骑·渭滨久寂莫》 《阳湖曲·阳湖媚烟霏》 《六忆·陈石亭》 《寄唐渔石司寇赐告归养》 《野饭·轻车度岭歇》 《对雨·春睡起何迟》 《塞下曲·黄河冰厚马横行》 《紫霄太子岩·王子炼神鼎》 《和泾川公纳凉以五平属上去入声作三诗

古诗《石公山》的名句翻译赏析

《石公山》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