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白居易古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更新时间:2020-04-17
注释
⑴绫:丝织物的一种。
⑵水波文:即水波纹。文,同“纹”。
⑶拥:披在身后,不结纽带,像拥被的样子。
⑷绵匀温复轻:以丝绵絮袄,故暖而且轻。
⑸鹤氅(chǎng):古代官僚贵族,析鸟羽以为裘,披之如鹤形,谓之鹤氅裘。晋代王恭曾披此裘,为孟昶所叹羡。毳(cuì):脆弱不坚。无实事:言不切实用。
⑹“木棉”句:言棉絮不暖,空与丝绵同名。棉,一作“绵”。花,即棉絮。
⑺宴安:安逸享乐。侵夜:入夜。
⑻农桑:农业,农事。
白话译文
刚做的新袄表面如水波纹,丝料绵软匀细温暖又轻盈。
早起拥它坐在墙边晒太阳,夜出适合披着它踏雪步行。
鹤氅裘脆弱不坚没有实用,木棉絮不暖空与丝绵同名。
欢乐一天又叹息黑夜到来,稳稳躺下一觉睡到大天明。
民众大多饥寒交迫无力救,一人独享荣华没啥好心情。
心里咋就难忘农民耕种苦,好像听到他们忍饥受冻声。
啥时能有万丈长的保暖衣,与您分享一起盖住洛阳城。
此诗先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绫袄的温暖、轻盈。首联“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是介绍新袄的用料和式样。绫是一种提花软缎,制成绵袄,自然地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这是外表;至于袄内则是丝绵絮成,故暖而且轻。可见,这是一种极高档的过冬御寒之物。次联用“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来说明这件绫袄的用途。“兴”是指早晨睡醒起床,“好”与下文“宜”互文见意,都是适宜于做某事的意思。冬天的早晨天气寒冷,能够晒会儿太阳自是舒适可人;而晚上出门访友,穿着暖而轻的绵袄,踏雪赏月更不失为雅事。接着,“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两句从侧面表现绫袄的优点。鹤氅是古代官僚贵族时髦的披戴,木棉在当时也是珍稀品。它们徒有虚名,不如丝绵,更加衬托出作者这件用丝绵所絮的绫袄的实用舒适。这几句分别从用料、御寒的效果、与鹤氅及木棉的对比几个方面表现了这件新袄的不凡。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安侵夜,安然稳睡到天明也就不奇怪了,故曰“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其实,诗人其实是不能够“卧稳昏昏睡到明”的。对不能安睡的原因,“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两句作了鲜明的回答。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作者独独一个人温暖,心中滋味并不好受。因为想着农民的艰难,致使他的耳旁经常响起贫民冻馁饥饿之声。这当然是一种错觉,这种错觉的产生,却是作者日夜为贫寒百姓思虑所致。“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真挚地表达了作者为贫民着想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思想在这首诗中的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这种推己及人、不愿一身独暖惟愿天下皆暖的悲悯情怀,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一脉相承的。杜甫身受贫寒之苦,仍然想到天下寒士,白居易则是自己温饱而不忘受苦的寒民。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所说:“乐天忠君爱国,遇事托讽,与少陵相同。”
从艺术上看,全诗前面用了很大篇幅表现绫袄的温暖舒适,这与后文贫民的饥冻形成强烈的反差,前者愈舒适,愈显出后者的艰辛,“耳里如闻饥冻声”才更显真实感人。因立意落于忧民,此诗很容易让人错觉为一首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卖炭翁》一样的七言古诗。事实上,这是一首标准的七言排律,不但中间几联完全合律对仗、讲究粘对,而且以铺陈体物为主。此诗借鉴赋法,每一联都转换视角,从不同角度赋写新绫袄的温暖。后三联想到百姓的寒冷,也可以理解为衬托新绫袄温暖、曲终奏雅的一种角度。在写法上,此诗也是很标准的七言排律。此诗由于立意正确,句法节奏得到了适当的控制,形象也相对丰富,因而还是获得了一定声誉,是白居易七言排律中比较成功的作品。

诗人白居易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查看详情>>

诗人白居易作品: 《郭虚舟相访》 《早兴·晨光出照屋梁明》 《思子台有感二首》 《忆庐山旧隐及洛下新居》 《酬思黯相公晚夏雨后感秋见赠》 《哭刘尚书梦得·今日哭君吾道孤》 《醉后题李马二妓》 《答刘戒之早秋别墅见寄》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宿东亭晓兴

《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