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冬十二月岁辛丑》创作背景

朝代:宋代诗人:苏轼古诗:石鼓歌·冬十二月岁辛丑更新时间:2017-11-02
《石鼓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凤翔八观》的第一首。此诗分五段。第一段四句,点出见到石鼓文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十八句,写所见石鼓文的情状,作者历叙辫认过程,先叙难认、难读,次叙经仔细推寻,再叙其徐部分残缺难于辨认。第三段十六句,追叙石鼓原委,认为是周宣王时器物,又叙石鼓文乃歌颂其功德而作。第四段十八句首揭秦暴政,次刺秦始皇刻石纪己功,以此为衬,说明石鼓“勋大不伐”,义不受秦污,从而赞颂其高洁,而这正是此段主旨。末四句为末段,写由于石鼓独存而引发的思考,探讨“物理”,其中最突出的是朝代兴亡的道理。此诗结构严谨,气逸笔健,波澜迭起,篇末余味不尽。运用多种比喻,状难状之物,栩栩如生。全篇几全对仗,于整饰之中求变化,开合雄阔处,浑然不觉其迹。
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苏轼初登仕途,签判凤翔(今属陕西)。作者初到风翔府,拜谒孔庙,观看石鼓及其他七处遗物景观。嘉祐八年作《凤翔八观》八首,诗序中有“悲世悼俗,自伤不见古人,而欲一观其遗迹”的说法。《石鼓歌》是这一组诗的第一首。
注释
石鼓:战国时的秦刻石(一说为周宣王时制),唐代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共有十个,每个石鼓上刻着一篇有韵的文章,这就是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其内容记述出塞丞塑壁三亘随猎等情状,是用大篆体写成的。
辛丑: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
鲁叟(sǒu):指孔子。
郁律:屈曲的样子。
画肚:据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学书法时,常用手指在腹上划写。
韩公:唐韩愈。
“强寻”二句:勉强辨认偏旁,推断其笔画,也只能辨认出其十分之一、二,其它大部分推断不出来。
名斗:辨认出北斗。
瘢(bān):疮伤好了之后皮肤留下的斑。胼(pián):即“趼子”,手掌或脚掌上因劳动或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跟肘(zhǒu):脚跟和手肘。
娟娟:姣好的样子。
濯濯(zhuó):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此处指遍地是莠草而没有禾苗,秀:挺拔,突出。稂莠(lángyǒu),莠草。稂,古书上指狼尾草。
百战:众多的战乱。
“上追”二句:轩颉(jié),轩辕(即黄帝)、仓颉。相传仓颉是中国汉文字的始创者,观鸟迹而创文字。唯诺,互相应答之声。此句指石鼓文字与上古苍颉创造的文字同声相求。揖(yī),揖让。冰斯,李阳冰与李斯。李阳冰,唐代书法家,擅长篆书。李斯,秦始皇时丞相,曾取籀文(大篆)简省笔画,作小篆,彀(gòu)毂(gǔ),彀,待哺食的雏鸟;毂,哺乳。此句谓篆文与石鼓文字一脉相承。
周宣:周宣王。鸿雁:《诗经·小雅》篇名,旧注说《鸿雁》一篇是歌颂周宣王使离散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政绩的。
籀(zhòu)史:指周宣王时的史籀,史籀作大篆,俗称蝌蚪文。
生耆耈(qígǒu):使老年人得以安生。
徐虏(lǔ):指春秋时东方的诸侯小国徐国。阚(kàn):虎怒吼的声音。航虎:虎。《诗经·大雅·常武》:“进厥虎臣,阚如航虎。”
犬戎(róng):春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随指嗾(sǒu):使其服贴,听从指挥。
象胥:周代官名,执掌各方少数民族。杂沓(tà):指各方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纷纷而至。
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为宣王所赏识。圭(guī):玉制手版。卣(yǒu):铜制酒器。《诗经·大雅·江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厘尔圭瓒,柜鬯一卣。”联翩(piān):连续不断,前后相接。
鼓鼙(pí):擂动战鼓。《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考击:敲击,指敲打乐器。蒙叟:指盲人乐师。
崧(sōng)高:《诗经·大雅》篇名,旧注说是尹吉甫所作,颂扬周宣王功高如崧(嵩)山。
斯文:指石鼓文。齐:等同。岣嵝(gǒulǒu):衡山的主峰,在今湖南省衡山市西,相传大禹在此得到金简玉书。
至大:极大。矜(jīn)伐:夸矜,骄傲。
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未远:指周宣王距离周文王、武王时代不远。
周衰:周王室衰落。更:变更。七国:指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国。
九有:九州。有,通“域”,此指秦国统一天下。
埽(sào)除诗书: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之书事。诵法律:指实行严酷的法律统治。
俎(zǔ)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陈鞭木丑:陈列刑具。杻,手铐。后句指秦朝抛弃礼仪文治,而施用严刑处罚。
祖龙:指秦始皇赢政。
上蔡公子:指李斯。李斯为楚国上蔡人,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秦二世时被腰斩于咸阳之市。临刑时,回头对儿子说:“我想与你一起牵着黄狗,出上蔡城门狩猎,能办得到吗?”(见《史记·李斯列传》)。
登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巡行各地,到处刻石勒铭,夸示其功绩。
四国:秦始皇登上邹峄、琅琊、之罘、碣石诸山,此四处地方春秋战国时分属邹、齐、鲁、燕四国。
黔(qián)首:指老百姓。秦始皇登之罘山刻石,辞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之句。
六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乐》。《乐》经今已佚。委灰尘:指被秦始皇焚毁。
击掊(pǒu):击破。
九鼎:相传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之地,历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后沉于泗水。《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下文“神物”也指九鼎。
污秦垢:染上秦国的污垢。
无乃:莫非。天工:造化的功能。
物理:事物之道理。
白话译文
嘉祐六年寒冬的十二月,我刚上任便去孔庙拜鲁叟。旧时听说的石鼓今天见到了,鼓文雄奇有力如蛟似蛇走。细看石鼓文字模糊好象指画肚,想读出声来又是那么难上口。好古的韩退之慨叹自己生得迟,何况我又在韩公百年后。强去寻找石鼓文的偏旁推敲点画,只认得一二还剩下八九。终于认出了“我车既攻马亦同”,又辨认出“其鱼维鱿贯之柳”。好象在纵横成堆的古玩器中识得古鼎,又象那错落的众星辰中辨出了北斗。多半模糊得象疮痕和手掌老茧,形体不全尚能辨认出足跟与臂肘。那么象娟娟的月牙隐入云雾,又真象好苗秃秃埋进深草里。石鼓四处漂流历经百战还偶然幸存,不知它独立千载与谁作朋友。上可与轩辕、颉帝古文奇字抗礼,下可把李冰阳和李斯的小篆哺育。追忆昔日的鸿雁是歌周宣王名篇,当年太史籀用大篆来改变古文蝌蚪。人心厌恶厉王、夷王之乱思圣贤,周室中兴天生了辅佐周王众耆耆。他们东征徐虏象勇猛的强虎咆哮,北伐降伏犬戎多象轻易地驱使走狗。周穆王征战犬戎得四狼四鹿而归,连连赐方叔、召虎以玉器斗酒。每因军中击响犬小鼓而思将帅功绩,岂能敲击军鼓而烦劳瞎眼的礞瞍。何人曾作《崧高》歌颂周王功业,写此文的作者名声应如衡山岣嵝。勋功极大而又不矜夸居功占为已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那么的老实忠厚。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寻不到年岁甲乙,那里还有名字记载着谁或某。自从周王衰退更叠七国相继灭亡,竟然使一统的泰国积有九有之师。秦朝扫除诗书崇尚暴虐的法律。放弃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当年是何人辅佐暴君秦始皇帝?上蔡公子李斯牵着害民的黄狗。登山刻石想记下自己功勋著烈,真个是后无继人前也不能成偶。都说秦皇巡视被他占领的四个国家,烹灭了强暴说是他解救了黔首。连《六经》也化作了灰尘,真担心石鼓文也在当年遭到击剖。传说九鼎之一沉沦在泗水河里,想让万民沉入水底去摸取。暴君即使用尽了众多的人力,神物也不会染上秦国的污垢。当时真不知石鼓到何处去避厄运,无奈何天工令神鬼把石鼓把守。人世兴亡多变而石鼓依然自闲,那些大富大贵们不朽也只有一朝。细细思量万物事理而坐着叹息,人生怎么才能与石鼓那样长寿?

诗人苏轼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 查看详情>>

诗人苏轼作品: 《西新桥·昔桥本千柱》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 《赠孙莘老七绝》 《追饯正辅表兄至博罗赋诗为别》 《水调歌头·公旧序云: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之》 《南歌子·湖景》 《和陶归园田居·坐倚朱藤杖》 《南溪之南竹林中新构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 《夜饮·短衫压手气横秋》 《读开元天宝遗事

《石鼓歌·冬十二月岁辛丑》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