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望江南·烟雨路》鉴赏

朝代:清代诗人:万寿祺古诗:双调望江南·烟雨路更新时间:2020-10-18
万寿祺是明朝遗民,他日日期盼反清复明的消息,但思而不得,焦虑顿生。此诗写思念友人,但不可抑制的亡国之痛却渗于其中,似乎不论写什么,都无法避开心中之痛。
上阙写景,景中寓思念之情。作者伫立远眺,只见当日朋友离开之路,烟雨迷濛,想想朋友所居的南方,一定也是模糊一片吧?友人离开之日,是芳草连天的春天,如今已经是落叶满地,大雁南飞的的秋天了,回归之路没有朋友的影子。更让人伤心的是,连朋友的消息的都没有!
“烟雨路,水国渐迷离”“碧云满地雁来时”是眼前实景,是诗人伫立所见,而“芳草遥天”则是和友人分离时的过去之景,是虚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离别的长久,思念的深切!
下阙议论抒情,将思友之情悄然升华为思国之情。“何处问?脉脉到于今”是承上阙之意,到哪里去问朋友的消息呢?没有地方问了,只能处在深情的长期思念之中。
“精卫”即古神话“精卫填海”:炎帝之女溺死于东海,化精为鸟,衔两山木石誓平东海,这个故事寓“亡”之恨;“鳖灵”乃神话人物,亡后尸身逆江而上,飘至蜀地复活,这个故事寓“心不死”之志。两个典故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明知复国成泡影(对应“精卫填海”),却始终想念前朝的心情(对应“鳖灵复生”)!
从表现看,这仍是写对朋友的情:不得见,如精卫般生恨意;情不断,如鳖灵般持久。但显然有点“太过”,朋友未死,我亦未死,何以用这两个典故呢?如果联系万寿祺是明朝遗民,就知其意升华了:复国之事,恰如精卫填海,空有一场遗恨,不能实现,但词人却仍像鳖灵那样,对前朝故国至死不渝!
翻扣上阙,“烟雨”“迷离”之景,在写朋友之情的同时,实际上显示了词人的一种惆怅心理。因为其时南明复国几乎已成渺茫,与恍惚于眼前的烟雨之路迷离水国可谓情同于景了。
复国无望,百姓现实生活又如何呢?“天宇自荆榛”,处处狼烟,遍地荆棘啊!
本写思念友人,却暗藏亡国之痛,心有所感,就会在诗中流露!我们可以体会出诗人那种焦急、等待、悲痛的心情,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清王朝极端愤恨的的情绪不能自抑。
《摸鱼儿·东洲桃浪》是由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王夫之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写潇湘小八景之一的东洲桃浪,感叹江山已失,门户尽丧,清军入侵,无处避秦。上片写赏春人赏春的热情和春去的遗憾。下片由追忆过去旖旎风光,引发感叹国家的兴亡。本词虽然吟咏江南风景,实则抒发了国家灭亡的痛苦,继承了辛弃疾愁苦孤愤的情调,并效法辛词以自然界的意象与人事进行类比的写作手法,用语含蓄,感情深沉。

诗人万寿祺资料

鉴赏作者万寿祺

万寿祺(1603年-1652年),明末清初文学家、书画家。字年少,又字介若、内景,入清衣僧服,改名慧寿,又名明志道人、寿道人、寿若、若若,世称年少先生,祖籍江西南昌,曾祖辈迁至江苏徐州。与陈子龙乡试同年,与沛县..... 查看详情>>

诗人万寿祺作品: 《访韩圣秋于乌龙潭韩时将远去》 《忆钱大·忽忆南徐道》 《望江南·即席与胡彦远、陈平远赋如意牡丹二阕》 《立秋后和李大向阳》 《答王大·楚州风雨夜徘徊》 《送人·浮云不可极》 《内景堂送吕大还彭城同檀玉铉杜生之》 《西峰·西峰上方处》 《行脚·杖钵孤踪去》 《燕子矶·碧磴重阴长古苔

古诗《双调望江南·烟雨路》的名句翻译赏析

《双调望江南·烟雨路》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