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张衡传》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魏征文言文:隋书·张衡传更新时间:2018-09-28
张衡字建平,是河内人。小的时候就怀有远大志向,有刚直的风骨。十五岁的时候,到太学去接受学业。他精心研究,深入思考,被同辈人推重。张衡又跟随沈重学习《三礼》,大致探究其主要的意思,(后来)多次升迁,做到了掌朝大夫。隋高祖受禅登基后,授给他司门侍郎的官职。等到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时,张衡被授予扬州总管掾的官职,晋王很亲近信任他。张衡也尽忠竭力侍奉他,夺取太子之位的计谋,大多是张衡所提出的。
因母丧离职,一年多后,重新起用被授予扬州总管司马的官职,赐缣采三百段。开皇年间,被给予开府的特权。等到晋王做皇太子后,授予张衡为右庶子的官职,还兼任给事黄门侍郎。
隋炀帝继位,张衡升任银青光禄大夫,(又)升迁为御史大夫,很被炀帝亲近看重。大业三年,炀帝到榆林郡去,回来时到太原,对张衡说:“我想到你家里去拜访,你可以为我作东道主。”张衡于是疾驰赶到河内,与宗族里的人准备好牛肉美酒。炀帝登太行山,开辟直路九十里,以便到他家里。炀帝很喜欢那里的山水,留下来饮宴三天,就对张衡说:“以前跟随先皇帝拜谒泰山的时候,途经洛阳,远望这里,深深遗憾不能相访,没想到今日能够实现夙愿。”张衡拜伏于地感谢皇上,并举杯祝皇上健康长寿,炀帝更加高兴。张衡因为是炀帝当藩王时的旧交,恩宠无人可比,很有些骄横贵显。
当时炀帝想扩建汾阳宫,让张衡准备图纸奏上。张衡借机进谏说:“这几年劳役繁多,百姓疲惫困顿,请您小心谨慎对待,稍微减少这类事情。”炀帝心里很不舒服。后来炀帝曾看着张衡对侍臣们说:“张衡自以为由于他的谋划,才使我拥有天下。”当时齐王杨暕在炀帝面前失宠,炀帝秘密派寻人找杨暕的罪状和过失。有人诬告杨暕违反礼制,炀帝责怪张衡身为司法官,完全不能检举处理(这些问题),让他出京做榆林太守。
第二年,炀帝又去汾阳宫,张衡(正在)督促劳役修筑楼烦城,趁此机会拜见炀帝。炀帝厌恶张衡没有消瘦憔悴,认为他不反思自己的罪责,因此对张衡说:“你太胖了,应该暂且回到郡里去。”张衡(只好)又到榆林郡去。不久(皇帝)命令张衡监督修建江都宫的劳役。有人到张衡那里告修江都宫的宫监,张衡不为他处理,回去以后(却)把状纸交给那个宫监,那个告状的人更被宫监刁难了。礼部尚书杨玄感出使到江都,那个人到杨玄感那里喊冤,杨玄感自然认为张衡的做法不对。杨玄感把这些事详细地报告给了炀帝,江都郡丞王世充又上奏说张衡常常减少摆设的器具。炀帝于是很生气,把张衡(用枷锁)锁起来拉到江都的街市上,将要杀他,过了很久才放了他,削除官籍降为平民,放他回老家。
炀帝常常让亲信窥探张衡在做些什么。大业八年,炀帝从辽东回京都,张衡的小妾说他心怀怨恨,诽谤朝政,炀帝最终赐他在家里自尽。他临死时大声说:“我替别人做了什么事,还指望久活!”监督行刑的人的塞住耳朵(不听),赶紧下令杀了他。义宁年间,因张衡死于无辜,追赠他为大将军、南阳郡公,谥号为“忠”。
赵芬,字士茂,是天水西人。父亲赵演,是秦州的刺史。赵芬年少的时候就口才敏捷,能说会道,阅读了大量的经史书籍。周太祖引荐他做了相府的铠曹参军,又做了记室之官后,多次被提升官职到熊州刺史。他安抚招纳投降归附的人,总共收得两千户,然后被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职。大冢宰宇文护召他做了中外府掾,不仅他又升官到吏部做下大夫。赵芬秉性精明干练,在任何职位上,都有好的声誉和功绩。武帝亲自处理各种重要事务,授予他内史下大夫的官职,并正式转为少御。赵芬明了熟悉前朝旧事,每每朝廷有大家不能决断的有争议的事,赵芬经常为大家评议裁断,没有人不称道叫好的。后任司会之职,申国公李穆之讨伐齐的时候,他又被引荐做了行军长史,封他为淮安县男爵,食邑五百户。后来又出京为淅州刺史,转任东京小宗伯,镇守洛阳。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尉迟迥与司马消难阴谋来往,赵芬觉察到了,秘密告诉了高祖。因此赵芬又深被重用,升为东京左仆射,晋爵位为郡公。开皇初,免去东京官职,授官为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一起,起草法律,不久兼任内史令,高祖很信任他。不久,他以老病之躯出京任蒲州刺史,被加授为金紫光禄大夫,仍兼管关东的漕运,赏赐他钱上百万,粮食五千石前往。几年后,赵芬上表请求退休,被调回京师,赐给他二马轺车、几杖被子,让他回到家中,皇太子又送他巾帔。几年后去世。皇上派人吊唁,鸿胪卿监护丧事。
赵芬的儿子赵元恪继任官职,官至扬州总管司马,后被降职做候卫长史。小儿子元楷,与元恪处理世事都明智干练。

诗人魏征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 查看详情>>

诗人魏征作品: 《豆卢勣传》 《令狐熙传》 《崔弘度传》 《皇甫诞传》 《李士谦传》 《治国不私故人》 《高劢传》 《贺若弼传》 《王世积传》 《柳彧列传

《隋书·张衡传》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