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七夕》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孟浩然古诗:他乡七夕更新时间:2017-03-14

这是一首七夕抒怀之作。首联写愁,“他乡”一愁也,“七夕”二愁也,他乡逢七夕,则愁上加愁,所以诗人说“旅馆益羁愁”。颔联写思,牛郎、织女尚有一年一度的七夕聚会,而诗人却远离妻子,只能空想家中妻子于乞巧楼穿针乞巧度七夕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和羁旅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感。颈联写秋,在直叙乡愁后接以初秋景物的描写,他乡愁,七夕愁,又加秋气愁,更增添了诗人的愁思,景因情凄,情缘景浓,情景交融,倍感悲凉。尾联的“谁忍”呼之欲出,顺理成章地结以反问,表明游子不敢抬头仰望天上斗牛,愁绪已到了无法排遣的极点。其中似有“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和“倚阑殿北斜楼上,多少通宵不寐人”(唐彦廉《七夕》)一般的艳羡,又似有“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张耒《七夕歌》)一般的劝慰。
全诗语言平淡,情感深挚,意蕴醇厚,虽是见景即兴之作,写来却情真意切,写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感受,明快自然。

《夜渡湘水》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一作崔国辅)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叙述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五年(727年)之前孟浩然游湘桂的路上。孟浩然三十六岁左右曾到湖南去探望他的好友袁太祝,诗写于湘江转浔阳之时。

诗人孟浩然资料

赏析作者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 查看详情>>

诗人孟浩然作品: 《送杜十四之江南》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 《凉州词·浑成紫檀金屑文》 《湖中旅泊寄阎九司户防》 《宿立公房》 《入峡寄弟》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

《他乡七夕》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