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官倡和用山字韵》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胡直古诗:同官倡和用山字韵更新时间:2019-01-18
注释
⑴小山:即淮南小山。西汉时淮南王一些门客的共称,善诗赋。
⑵海鹏共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说北海有鹏,“其翼若垂天之云”,起飞时“水击三千里”。
⑶十二闲:皇帝的马厩。《周礼·夏官》:“天子十有二闲,马六种。”
⑷钟鼎(dǐng):古铜器的总称。古人常在上面铭刻文字,或记事,或表彰功德。
⑸缙绅(jìnshēn):官宦的代称。
⑹西川:养老的代称。庾信《文王见吕尚赞》:“言归养老,垂钓西川。”
⑺一班:官吏中的一个等级。
白话译文
诸位诗思飞扬上接淮南小山,古人诗风久已寂寞挥笔追还。
似北海大鹏结伴击水三千里,如沙场骏马骁腾同归御马栏。
钟鼎上将铭刻诸位的勋业,高官中已有大家的声誉流传。
将来想得起我,请怜惜老朽,告知垂钓老人好夸耀曾是同官。
首联以唱和破题,着力推奖同僚们的笔力诗风。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有一批门客曾以“淮南小山”为其共称而从事著述,他们的作品留传下来的有《招隐士》一篇,一直被后世认为是汉代骚体中的优秀作品。这首诗第一句中的“续小山”,巧妙地使用了双关手法,既点明唱和的诗韵“山”字,又用淮南小山,从人数和作品的质量两方面取喻,同时配以“飘飘”叠词,便把这次集会的盛况和参加者敏捷的诗思和盘托了出来。次句进一步申足前句诗意,写法上先用“萧瑟”以喻淮南小山之后的一段空白,继以“笔追还”显示只有这次唱和的同人才是小山诗风的继承者,其气魄之大,罕有伦比。
关于颔联两句,《苕溪渔隐丛话》曾说:“元丰(1078~1085年)间,王平甫有‘海鹏未击三千里,天马须归十二闲’之句,甚为一时诸公所称道。今少汲所云,岂非剽平甫之句,但易三字以为己作邪?”其实,胡直孺把王安国句中的希冀之词写成现实,虽仅易三字,却恰切地反映了宣和年间(1119~1125年)暂时稳定的社会现实以及集会中诗人们的高雅志趣,是不应视为剽窃的。“海鹏”句用《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状写诗人及其伙伴们的广阔胸坏。这里用铁马同入天子之闲,喻贤能毕至,四海一家,万象升平。
颈联紧接着说,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作者及其他人已经功成名就。钟、鼎是古代的两种铜器,统治阶级常在其上刻铸文字以记功德。钟鼎铭功多在身后,所以前句说“会看”;这一群同官在当时已有相当声望,因而后句说“已在”。
尾联一方面直承中间四句,一方面又回头照应同官倡和,写在天下太平、功业已就的情况下,诗人将与同好们诗酒相征逐、潇洒送日月的打算。末句用“西川”、“一班”,含有退隐的暗示。写法上,尾联用“他年”对这一段生活的怀念之情表达出来,既以时间的流逝反衬同官诗酒交游的珍贵,又使描写角度发生变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志酬意满的雍容风度,一方面又有功成身退的暗示,代表了当时那种政治空气里中下层官僚们的思想和追求,再加上诗篇气势磅礴,语言流畅,结构谨严,用典自然,声律谐美,音调铿锵,因而很快取得了“人皆叹服”的艺术效果。读这首诗,于胡直孺诗作的艺术造诣可略见一斑。

诗人胡直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胡直

胡直,(1517-1585)字正甫,号庐山。明朝吉安泰和螺溪创洲村(今江西省泰和县)人。初授比部主事,出为湖广佥事,领湖北道。晋四川参议。寻以副使督其学政,请告归。诏起湖广督学,移广西参政、广东按察使,起福建按..... 查看详情>>

诗人胡直作品: 《秋日诸君枉集望西山得新字》 《冬日毛右军自螺川枉访精舍赋赠并寄讯耿符台》 《春野唫·大皞应节条风回》 《京口逢继甫出示登太岳诗奉和》 《新秋对月有怀王欧及邹耿诸子》 《朱鹭·舞朱鹭》 《丁未秋尽往庐山未果因留石莲洞》 《赠别·作尉明州去》 《至岳庙次日风雨大作因为晴祷诘朝果霁聊书志喜》 《何封君社中·讵识山中相

《同官倡和用山字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