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注释译文

朝代:清代诗人:曹雪芹古诗: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更新时间:2019-01-11
注释
①偈:佛经中的唱词称偈,为梵语“偈陀”的省文,多以四句为一偈。
②红尘:繁乱闹世的飞尘,即谓争权夺利的闹世。佛家以此指人世间。若许:这么些、这许多。宋·李曾伯《思归偈成》诗“春来便拟问归津,转眼江水若许深。”
③身后:即死后。晋·陆机《陆士衡集·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徇高位于生前,思垂名于身后。”身前,身后,即谓前生、今生、来生三生。
④倩:借助、请人替自己做事情。汉·刘向《烈女传·鲁漆室女》:“邻女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奇传:传奇的倒文;是小说的体裁之一,一般指唐、宋人用文字作的短篇小说。《新唐书》小说类有唐朝裴铘的《传奇》三卷,《太平广记》选录甚多。其源出于元朝《秦怪》,而内容已扩展到人情世态和社会生活的描写。
作品译文
我没有能力修补那残破的青天,
白白地降生到人世间这么多年
这里记述的是我生前身后的亲身经历,
请谁替我抄去作故事流传?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作者虚构空空道人见青埂峰下有一块顽石,上面叙着它被携入红尘后的经历见闻,后面又有一偈,就是这首七言绝句。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著书,“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写成小说《红楼梦》。
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曹雪芹在小说的楔子中虚构了此书抄自石上所刻的故事,其原作者便是幻化为通灵宝玉、让神瑛侍者(贾宝玉的前身)“夹带”着它一起下凡、经历过一番梦幻的补天石,而曹雪芹自己只不过是“披阅增删”者。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自己,脂砚斋批语云:“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从而揭穿曹雪芹为世人放的这一弹烟幕。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封建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一点脂砚斋批语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这里所说第一个女子即香菱,也就是《红楼梦》第一回首先出声的女子英莲;所说的“八个字”就是那癞头和尚说的“有命无运,累及爹娘”。
曹雪芹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曹雪芹毕竟是一代伟大的文学家,由于他在《红楼梦》中坚持了“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就使读者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社会必然“一败涂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诗人曹雪芹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 查看详情>>

诗人曹雪芹作品: 《自题一绝》 《仙宫房内对联》 《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 《孽海情天对联》 《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 《红楼梦诗词·第九十八回》 《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 《桃花行·桃花帘外东风软》 《红楼梦·收尾·飞鸟各投林》 《五美吟·明妃

《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