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钟·古寺寒山上》注释译文

朝代:唐代诗人:皎然古诗:闻钟·古寺寒山上更新时间:2020-08-24
注释
声余:余音袅袅。
永夜:长夜。
禅子:僧人。
泠(líng)然:清凉的样子。泠,清凉。
白话译文
一座古老的宝刹建在清冷的高山之巅,悠远的钟声似乎扬起了一阵惬意的风。
余音缭绕得月宫里的树木都随之颤动,连霜色渐浓的天都在余音中更先虚空。
熬到夜尽更深的只有我一个参禅之人,一个人独自沉浸在清冷孤寂的心境中。
此诗开篇的“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两句起伏悠扬,如好风阵阵律动远送,声律和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高山之巅,清寒古寺,悠远的钟声随风飘来,虽然微弱,但在万籁俱寂的深山月夜中,还是清晰可闻。这里,诗人以动写静,以动反衬静,给人一种神秘圣洁之感,使这钟声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嘈杂声响。“好风”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钟声的喜欢,仿佛是钟声带来了令其心旷神怡的清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钟声过后,连月宫里的树梢似乎都在随之振动,余音回响在满天的霜色中,天宇显得更为空荡宁静。这是具体写钟声的悠远,其中宁静至极的静境即是坐禅禅子整夜里所沉浸的轻妙清静的心境。
这时的月夜既不同于春夜的多情,也不像夏夜的妩媚,而是非常庄重和深沉而古朴的钟声融合在这凝重的霜天中,给人一种肃穆感,而不是单纯的安逸和舒适。两句中,上句末尾连用三个推进性的、动感的仄声字,用字有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钟声余音的声浪有规律地推动月光下的树叶轻轻摇动的力度和情景;下句末尾连用三个辽阔、平缓的平声字,似和风,似轻浪,似宽广平畅的河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广大霜空的辽阔无垠和钟声的音波如大海细浪般不息的律动,表现了钟声的杳远、飘逸。“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在钟声里,诗人若有所得,秋夜里悠远的钟声正契合他参禅时的心境,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物境转到直接述写心境上,情景交融,点出了“泠然”的氛围和心境,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纯真执著的追求、一种澄澈宁静的禅者之心,在心与境、物与我的交汇融合之中创造出一种极其真切又极富空灵意味的禅境,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美的感悟。
全诗展示诗人心境,却不孤立地描述,也不直接抒写情感,而是首先着力去描绘景物,创造出一个与心境自然交融的物境,前四句用了古寺、寒山、松月、霜天这一组意象而以风中荡漾的钟声,把这一组静默的意象群联结成一个整体,以奇特的联想和巧妙的意象组合写钟声响起时的意境,寥寥数句便勾勒出一幅静寂清幽且略带神秘色彩的画面,而钟声是这组景物中最为活跃,最具意蕴,又最能沟通心灵的物象,它飘荡在天空中,飘荡在禅子的心灵之中,它不仅联结了中的物象,更是贯通物境与诗人心境的一条彩虹。末尾点出意境和心境的相合,结构自然,未写心境而心境全出。

诗人皎然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皎然

皎然,唐代诗僧。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 查看详情>>

诗人皎然作品: 《送清励上人游福建》 《溪上月·秋水月娟娟》 《酬秦山人系题赠》 《问遥山禅老》 《秋晚宿破山寺》 《塞下曲·寒塞无因见落梅》 《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 《买药歌送杨山人》 《释裴循春愁·蝶舞莺歌喜岁芳》 《寻陆鸿渐不遇

古诗《闻钟·古寺寒山上》的名句翻译赏析

《闻钟·古寺寒山上》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