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金陵》赏析

朝代:宋代诗人:周邦彦古诗:西河·金陵更新时间:2018-05-08
这是周邦彦的一首怀古词,作者面对金陵“佳丽地”,目睹自然界的沧桑,因而引起人事兴衰的感触,抒发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哲理观念,表现了作者追念古昔和寄慨当今的思想情感。这首词隐括了刘禹锡《金陵五题》中最著名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莫愁乐》诗意。
一叠从金陵山川形胜说人,便较刘诗华丽雍容。首句釆自谢朓《入朝曲》诗句,突出金陵之得地利,追起一问,令人遥想其为南朝故都昔日的繁华,已伏后文感慨。“山围故国”四句化用《石头城》一半诗意,“髻鬟”、“风樯”二句是添加的新词,从总体上展现的是一幅境界阔大高远,江山景物清华的画面,不为梦得所囿。“孤城”之于“空城”,一字之易,极有分寸——宋时金陵虽属废都,到底还是北宋一大城市。
二叠才逐渐聚焦到断崖枯树、孤城女墙等更具有沧桑意蕴的景物上来,这里化用了古乐府“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和《石头城》另一半诗意,写悲凉之雾,遍布秦淮,物是人非,愁上心头。以上两叠所写,都是金陵的外景,有由远推近的趋势。
三叠便写到金陵坊市,寓不胜今昔之感。化用《乌衣巷》诗意,但颇有出新。“酒旗戏鼓甚处市”,就很有北宋的时代感,金陵已从六朝帝王之都变成了北宋商业、消费城市,秦淮河上新添了不少勾栏瓦肆,寻欢作乐的红男绿女都是普通市民,而不是旧时王谢为代表的豪门世族,这是古无今有的新气象(或将此句解为忆昔误)——“想依稀”句中包含有太多的沧桑。“燕子不知”三句从刘诗来,但刘诗只说“飞人寻常百姓家”,这里却变为更有意味的一幅情景:屋檐下燕语呢喃,好像饱经沧桑的过来人,在斜阳里闲话兴亡呢。
或云北宋危机四伏,作者外放时值方腊起义,遂有吊古伤今之情。然而此词作年难定,所谓伤今之意,并不像刘诗那样醒豁。周邦彦能事之一,是能融化古人诗句如自己出,《西河》就是最好的实例,对于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来说,有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军,号令一新。
此词艺术特点有:一是结构,变虽好却小的绝句为洋洋洒洒的长调,具有与题面相称的气势感;二是具有北宋时代生活气息;三是句法声情,最短的“佳丽地”,和最末一韵“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各本断句不同,正因为一气蝉联),相差十余字之多,读来疾徐尽变,更觉声情并茂、姿态横生。
这首词是怀古咏史之作,苍凉悲壮,平易爽畅,笔力遒劲,艺术技巧很高,它没有正面触及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作今昔对比,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是怀古词中别具匠心的佳作之一。
《夜飞鹊·别情》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此词先追忆昔日送别情景;再写别宴散场,匆匆分离;最后抒发重经旧地的感受。词中所咏别情还掺杂着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对个人身世沉浮的哀叹,又有对民众苦难的关心,虽也有依恋之情,却已完全脱去泪沾衣襟的模式,表现出一种欲罢不忍的躇踌和沉重的思虑。全词情感厚重,结构浑成,含蓄蕴藉,寄托深远。
这首词是因回忆曾有的一次送别而作的。周邦彦重游故地,想起过去的离别之情景,有感而作此词。其创作时间未详。

诗人周邦彦资料

赏析作者周邦彦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作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 查看详情>>

诗人周邦彦作品: 《霜叶飞·露迷衰草》 《万里春·千红万翠》 《天赐白·君不见书生镌羌勒兵人》 《薛侯马·薛侯俊健如生猱》 《南乡子·户外井桐飘》 《满庭芳·山崦笼春》 《竹城·竹城何檀乐》 《无题·石濑光洄洄》 《宿灵仙观·灵宫耽耽虎守谷》 《留客住·嗟乌兔

古诗《西河·金陵》的名句翻译赏析

《西河·金陵》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