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经庐山东林寺》内容翻译

朝代:唐代诗人:杜牧古诗:行经庐山东林寺更新时间:2017-05-04
在这落叶缤纷的十月天,随着长江的千徊百转,游子惆怅的心绪也是时断时续。
在京城这些年,事务繁多,难得休息;这一路南下,有青山相伴,倒是好好睡了几觉。
才想着到京城谋个一官半职,过几年富贵的日子呢;如今却落得想找间静室修习禅法也难了。
什么时候有了范蠡那样的成就,我也一定携得美人,泛舟五湖,过过逍遥的神仙日子。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演进,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士大夫阶层率先理解、接受了佛法思想,再逐渐伸展向社会各个阶层。佛法之所以深受文人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人对人生的体验较常人为切,对境遇的感悟较常人为深,而佛法的微妙教理,如因缘果报、无常苦空、三世轮回等思想,阐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正可以解开他们对人生的迷惑,满足他们追求真理的饥渴,并且开阔了他们的思想领域与创作空间。
不过,当佛法成为主流思想后,比如唐代,佛法在更多的时候却成为文人附庸风雅的手段。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许多文人的作品是以寺院为创作背景、创作题材,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却仍是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不舍。
我们可以想像,当年从长安出发,行至浔阳地界,几个月的逆旅生活已让杜牧对帝京繁华的眷恋有所淡化,以往的豪气也有所收敛。可是,一个有着家学渊源和文韬武略的旷世奇才,不能居庙堂之高,有功于家国,却被迫以幕僚之身,居江湖之远。这种抑郁之志不得抒发,贪淫好色的习气就让他转而对偎红倚翠的境界充满了向往。故而,范蠡那种大贵、大富、大艳福的人生历程就成了此时小杜最羡慕的人生境界。
虽说是行进在人生的逆境中,对于杜牧来说,东林寺这一站也只是歇下脚、喝杯茶而已,似乎并未让他触动那怕毫许出尘之想,除了发发牢骚,满脑子想的都是美女啊、高薪啊、旅游啊这些事。并且经过他的生花妙笔,将男女淫事赋予了许多美感,他那些以华丽词藻描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句客观上起到了诲淫的作用,在佛法上称之为“绮语”,属于妄语的范畴,是对自他清净心性的一种染污。
佛法对杜牧心灵的冲击,还有一段趣事可说: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高中进士,感到无限荣光——“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这时的杜牧,顾盼生辉,一举手,一投足,都才情万种。他们一行三五人来到曲江寺院,碰见一位打坐的僧人,攀谈起来。僧人便问杜牧姓名,杜牧得意地报上大名,心想“天下谁人不识我”,满以为僧人会另眼相待。谁知这位僧人面色平静,木然地追问杜牧是干什么的?这让杜牧分外失落,同行的朋友赶紧把杜牧连中两元的喜事拿出来夸耀,僧人依然不为所动。杜牧很是惆怅,现场赋诗一首:“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
此时的杜牧,惆怅的心中是否闪过一丝疑情,想一想这个“空门”的“气味”对于自己的人生追求意味着什么?不过,从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中,我们可以推断,这一丝疑情很快就被“春风十里扬州路”的温柔绮丽所淹没了。杜牧的人生之路,似乎正是对《楞严经》中“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的最好注解。
杜牧在离开人世之前,将自己一生的大部分书稿,包括那些千古名篇、佳句付之一炬,这种行为让后世凡庸的文人墨客百般不解。在他去世后二百年,另一位才华横溢、豪气干云的诗人苏轼用自己的绝笔诗给杜牧的焚稿行为作了一个注脚:“心似已灰之木,身若不系之舟。问若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这种境界,有几人能体味?可惜了这些聪慧至极的性灵,只因被五欲六尘所缚,枉生枉死,轮转不休,虽遭遇佛法,也只是种下远世解脱之因,不禁让人扼腕长叹……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诗人杜牧资料

内容翻译作者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查看详情>>

诗人杜牧作品: 《张好好诗》 《题桐叶·去年桐落故溪上》 《帘·徒云逢剪削》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秋感·金风万里思何尽》 《屏风绝句·屏风周昉画纤腰》 《安贤寺·谢家池上安贤寺》 《醉题·金镊洗霜鬓》 《池州清溪》 《寄桐江隐者

《行经庐山东林寺》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