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琅琊山记》注释译文

朝代:明代诗人:宋濂文言文:游琅琊山记更新时间:2018-10-23
大明洪武八年(1375年),皇上(朱元璋)认为太子和诸位王子长时间呆在宫中,没有激发精神成长的方法(精力无法发泄),就命令他们向西到中都(凤阳)去,沿着道路围猎,来练习武术兵法。我当时奉命随行。十二月戊午日,仪伏队伍临时在滁州驿驻扎,我请求游览琅琊山,皇太子很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就约了四位长史一同前往。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那一天天阴沉沉的,当雪花翩翩飘起的时候,伯靖急切地对我们说:“雪下起来了,不回去还要干什么呢?”我游赏的兴致正浓,掉头离开,根本不在乎(飘飞的雪花)。又在石头小路上走了一里左右,就到了回马岭。这时,伯友追上来了,伯清跟着他(也追上来了)。伯友说:“那两个人脚力弱,没有能力跟上来了啊!”那两个人,是伯贤和伯恭。
我们在黄色的茅草堆和白色的芦苇丛中曲曲折折地走着,四野苍茫不知去往何处,幸好还有宋朝熙宁年间修建的舍利塔的遗迹不时出现,让我们沿着路走,不再疑惑。那路一时好像到了尽头,一时又开阔起来,峰回路转,经历了许多次这样无路可走,才到达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的最深处,可惜,山都光秃秃的,没有“蔚然深秀”的地方。
开化禅寺的和尚绍宁为我们准备了一顿饭。吃完饭,他又带着我们游览了庶子泉。庶子泉从山缝中流出,是唐朝李幼卿挖掘的,李阳冰题写过篆铭的。李阳冰题写的篆铭已经不见了,张亿所写的三字碑也断裂了,倒卧在泉水下面。石崖上有许多儒生的题名,从皇祐、淳熙以来各个年号都有。字体有的是篆书有的是隶书有的是楷书,有的可以辨识有的不可辨识,东西两边的山上,到处都是,不仅这一处泉水这里是这样。自从李幼卿广泛地寻求美景,凿开石头引来泉水形成溪流,修建禅室、琴台,后人很好地继承了这种风气,山中的亭子大概有二十处左右。现在满眼都是野生的荆棘榛树,即便是遗迹也没有地方去寻找了,可叹啊!
亭台的修建与废弃都是正常的事物发展规律,哪里值得感慨?值得感慨的是: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只是因为处于偏僻卑下的州邑,没有像李幼卿这样著名的人士来修整它,所以名声才被隐匿,没有人知道罢了。况且李幼卿固然能够让琅琊山闻名一方,如果没有欧阳修的文章,哪里能够让琅琊山全天下闻名?有人说文章辞令和世事没有关系,果真是定论吗?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我每天都在荒凉的土地上逃窜躲藏,朝不虑夕,现在能够在朝堂上容身,陪皇子出巡,从而得到彻底探访琅琊胜景的机会,难道不是圣主恩德广施,廓清了世界才实现的吗?这应该用歌曲文章来传播,从而宣扬皇上赐给我们旅游观赏美景的圣德啊!
浦江县向北走二十六里,有座山高耸而葱茏茂密,就是玄麓山了。桃花涧的水从那里流出来,到了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游览穷尽山泉怪石的漂亮景色。头一天晚上,各位贤士大夫住宿休息,到了第二天,出发时,成群向北走,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而行,流水把道路侵蚀得无一完整,不得不侧着身子走,先后紧紧相连想鱼群一样。又过了三里,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身旁有很多松树,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天一样。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青翠的树叶间,好像火焰燃烧一样,值得观玩。又走了三十步,怪石象人一样站着,高约十尺多,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做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有一丈左右那么宽,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洁白如玉的树林,更加显得凄清绝美,叫做钓雪矶。西边是绝壁,在台矶边往下看,松罗和凌霄纵横缠绕,红红绿绿,色彩鲜艳,叫做翠霞屏。又走六七步,怪石突出,下面是一口小泉,泉水很冷冽,适合用来给鹤饮用,叫做饮鹤川。从小水坑引水,象蛇行一样蜿蜒,从石坛前面流下,声音就像玉佩碰撞一样。客人中有擅于弹琴的,不愿意让泉水独自清鸣,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走五六步,水流左右弯折,才向南消逝,叫做五折泉。四十步远,从山脚弯曲进入涧底,水流汇进水潭。水潭左边有一排石头列成座位,形状象半圆的月。在上面高石象墙一样峙立,飞流的泉水从中间泻下,遇到石头的激起,泉水象愤怒一样跳起一二尺,水滴散入水潭中,一点点地形成光晕,真的就像飞雨突然到来,仰头看蓝天象镜子一样明净,才知道是泉,这里叫做飞雨洞。洞的旁边都是山,又高又陡的石头冠盖在山巅,深远辽阔,适合仙人居住,叫做蕊珠岩。远远地望见它,因为一路上的劳累,没有人去。
回到石潭上,各自铺上坐蓐,围着水流坐下。叫童仆拾来断木枯柴,取来酒壶来温酒,倒进漆制的酒杯。酒杯有托盘,随着水流漂浮,像雁群一样向下。往前,有中断(取走)的,有对对联的,才按次第取来饮用。这时候微风从东面来,酒杯盘旋不进,甚至有的逆流而上,碰撞时象相互敬酒。酒过三巡,年纪最大者命令摆列纸笔,要求每人赋诗两首,如果没有完成的,罚酒三大杯。众人高兴的答应了,有的人闭目深思,有的人手捧着脸颊看晴天,有的人跟旁边坐的人窃窃私语,有的人拿起笔象疾风骤雨,一边写一边吟唱;有的人按着纸张在岩石上,想要写却又不敢下笔;有的人觉得句子不当,挠着头皱着眉头问人;有的人悠闲地吹起口哨,有的人聚在山坡,抢起酒杯就喝,有的人拿着书卷给旁边的人看,有的曲着手臂卧着看云;都一一可以入画。一会儿诗句都已经完成,大家喝酒忘记了杯数。等到要回的时候,夕阳已经在青松下了。
第二天,郑铉因为这次游玩很欢乐,收集这次所赋的诗句并且嘱托我作序。我按照《韩诗内传》作:三月初一,桃花汛时,郑国旧俗,在溱洧二水上,招魂续魄,佩执兰草用来拔除不祥之气。现在离那时已经两千年,即使时间和地点都不同,但是桃花流水更胜从前。后裔尚且能集合贤人大夫来进行修禊活动,况且遗风未泯的人呢?我辈中人,应该追随浴沂的风范,效法舞雩的咏叹,或许可以情跟环境相适应,快乐跟大道一样,而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生;不愧于作孔夫子的门生,然后才不愧于作七尺男儿,不值得勉励吗!我为游览漂亮景色作序之后,又重申这样的箴言。其他的象兰亭集序,多崇尚道家的清净无为,也没什么可取的。

诗人宋濂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宋濂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汉族,祖籍金华潜溪,..... 查看详情>>

诗人宋濂作品: 《樱花·赏樱日本盛于唐》 《渊明祠·官航晚泊浔阳郭》 《义侠歌》 《琴操·有洞者林》 《兰花篇·阳和煦九畹》 《画楼歌·画楼殷殷贮白娇》 《题长白山居图》 《阳翟新朱定甫赋》 《兰花篇·阳和煦九畹》 《越歌·恋郎思郎非一朝

《游琅琊山记》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