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紫云洞记》赏析

朝代:清代诗人:林纾文言文:游栖霞紫云洞记更新时间:2018-08-06
作者下笔,未画龙而先点睛:“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最胜”二字,如锦上添花,特放异采。接下来叙游踪,笔调也轻快而简捷,在时间、人物、路线的交代中,显示栖霞紫云洞的大方位。
作者的审美兴奋中心,自然还在紫云洞本身。他的介绍象导游一样依照先后顺序进行,一面具体细致地摹景状物,一面随时点染游者的感受心情,情与景随,以求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其用意则在使读者领略此洞“幽邃诡异”的特色。一个“危”字,不只让你目睹栏杆之高,也预想入洞之险。作者从上下两个角度写洞的危这个特色:从上往下看,“洞然而深,幽窈莫竟”,黑洞洞一片,不见底,到下面再往上仰视,“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楼”。往下走,感到石级又湿又滑,身体蹒跚摇晃着才下去。从洞内景物的幽邃阴森,到游人心情的紧张恐怖,从视觉到感觉到触觉,都渲染了一种危险的气氛。古人云:“逼真如画”,此之谓也。
第三段则是介绍了在经历了幽邃曲折和阴森可怖之后出现的胜景生日所激起的美感和愉悦,其更强烈,更有力度的感情,正是紫云洞景观的妙处所在。爬过小门,先是岩壁上的苔藓变得象披上几层锦绣,接着渐走断宽渐豁亮也渐入佳境。陡然看见大片天光,出现了半亩大小宏廓的洞中殿堂。岩壁“自地拔起,斜出十余丈”,石角向北,石纹象丝丝云缕,已经堪称雄奇;更令人惊叹的是洞中有泉,积水成潭,一片深绿,静静地卧在南壁下面。再仰观岩顶,各色杂树扎根在石缝里,微风轻抚,枝叶摇扬,爽人耳目,同时又满目怪石。作者说“奇诡万态,俯仰百状”,毫不过分。的确令人叹为观止。至此我们便可理解作者为什么直到出洞后,在僧房里饮着茶,精神依然沉浸在洞内奇景之中了,他的画虽然没画成,但这幅文字之画,同样让我们饱尝了雄奇之美,至于朋友突至,相见大欢,就更增添了画面上的情趣和色彩。
这篇散文以凝练而生动的文笔描写了紫云洞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亲临其境的感受。文章叙事简洁明快,行文注重“雅洁”于简洁平淡的笔墨中蕴寓着丰富的情感。
《菱溪石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于庆历六年(1046年)所作的一篇记事散文。文章记叙菱溪石的来龙去脉,感叹世事变迁和人物盛衰,劝诫世人不必独占奇物。作者以石为题,记事感物,文简而意深,形散而神聚。
《菱溪石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时作者贬官滁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作者受到很大的打击。其忧国忧民,期望国富民强的初衷虽未改变,但锐气在减。这时的文章,多为写景状物、记事抒怀之作。《菱溪石记》即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一。

诗人林纾资料

赏析作者林纾

林纾,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 查看详情>>

诗人林纾作品: 《七十自寿·能排元美惟熙甫》 《七十自寿·卅载倾心沧趣楼》 《七十自寿·崇陵九度哭先皇》 《题画·危栈黏天路不分》 《挽夏瑞芳联·生平未履兵间》 《七十自寿·渐台未败焰恢张》 《车中望颐和园有感》 《题画·蓦然失却碧芙蓉》 《七十自寿·总角知交两托孤》 《七十自寿·渐台未败焰恢张

《游栖霞紫云洞记》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