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博昌父老书》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骆宾王文言文:与博昌父老书更新时间:2020-02-14
《与博昌父老书》从开首的“日月”至“不其然也”,是书信中常用的礼貌语言及热情问候之类的话,言词和婉,入情入理,充满了对往事深情的怀念和对长辈们的敬仰之情。从整体而言,这封书信的主体意识是怀旧言情。作者从“自解携襟袖”至“愿言徒拥”等自然小段中,总是怀着浓重的感伤情调追忆往背游踪,抒发别后深沉的怀念之情,触发世事沧桑的感慨。特别是缅怀“一十五年”年前的旧友——“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闻公倏掩夜台”。此外,其他“故吏门人”,“耆年宿德黟者”,而今“多游蒿里”,“但见松丘”了。这里的“朝露”“夜台”“蒿里”“松丘”等,均指死亡与坟墓。面对此情此景,作者顿“觉涕之无从也黟”。由此,进而又生发出对人生短暂的哀叹。从“蒙庄一指”至“讵忘情于怛化”的典救运用中,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死者所怀有的真挚感情。“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这是作者借生者吊念死者的痛苦心情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总之,上述往事与典故运用,必将引起父老们的追忆而动其心弦,使他们产生出见信如见人的亲切之感,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紧接着,作者从怀人的哀思中进而转入感物的兴叹。自“又闻移县就乐安故城”至“愿言徒拥努”两自然小段,主要表现对迁移县治的感慨,同时又描绘出城邑衰败的萧瑟景象。“仙鹤来归,辽东之城郭犹是”二句,出自《搜神后记》,作者借此传说来抒发物是人非的哀叹。“灵乌代谢,汉南之陵谷已非”,指的是汉代郴县有个叫苏耽的人,养母至孝,后成仙,乘马回山中,却找不到原来的陵谷。这两个典故的运用,目的完全相同。那就是,作者一面借此颂扬父亲的政绩,一面表示自己不忘博昌父老的旧情。这样,不仅加强了感情的交融,而且能使自己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信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博昌父老的良好祝愿,希望他们春耕,夏种、秋收年成更好,能像传说中的古太平时代那样“道上雁行而不拾遗,余粮栖诸亩酋’’,过上太平安乐的日子,并表示期望能有适当的时机再来博昌亲自探望。从中,读者可见作者一片真情。
作者对博昌这块“山河四塞”之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世事沧桑,感慨系之,他在追思和悬想中写下这篇文字,“别易会难”的悲凉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信中伤离别、感世事,哀亲故多丧,恨无暇相晤,实际上写出了作者的身世感受和人生困惑。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是唐代骆宾王创作的五律。 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之情,抒发了追求闲适、高洁之志,也表达了诗人想摆脱官场束缚意欲退隐的心情。

诗人骆宾王资料

赏析作者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 查看详情>>

诗人骆宾王作品: 《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于紫云观赠道士》 《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 《挑灯杖·禀质非贪热》 《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 《别李峤得胜字》 《夕次蒲类津·二庭归望断》 《四月八日题七级》 《秋露·玉关寒气早

《与博昌父老书》相关文言文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