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漫漫秋夜长》注释译文

朝代:魏晋诗人:曹丕古诗:杂诗·漫漫秋夜长更新时间:2017-06-02
注释
①展转: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的样子。
②天汉:天河。“天汉回西流”与《燕歌行》的“星汉西流夜未央”同义。
③三五:指天空疏稀的小星。纵横:指群星布列的样子。正纵横,言夜正深。夜深而觉星稀者,月明故也。
④绵绵:言思绪之多且长。
作品译文
漫漫的秋夜多么漫长,烈烈的北风吹来正凉。
躺在床上辗转不能睡,披衣而起徘徊在前堂。
徘徊不觉得时间已久,白露渐渐浸湿我衣裳。
俯视池中清水起微波,仰看空中皎皎明月光。
银河转西流向正西方,心星噣星排列成从横。
草虫的叫声多么可悲,鸿雁孤独地向南飞翔。
内心闷闷不乐忧愁多,连续不断地思念故乡。
想要高飞何处得双翅,想要渡河河上无桥梁。
面对来风长长地叹息,忧思不尽断我腹中肠。
萧统《文选》有“杂诗”一类,李善注说:“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杂诗”大多是一些富有兴寄的游子思妇诗,今所存者以建安诗人之作为最早。此篇是一首游子思妇诗,写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浓厚抑郁的思乡情绪。从风格、情调和措词都和《古诗十九首》相近,带有模拟性质。
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悲秋而引起愁苦郁闷心情的抒发以后,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诗写游子,一开始即将主人公置于凄凉寂寞的漫漫秋夜:“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这种凄凉的深秋长夜,最容易引起飘泊异乡的游子的满腹忧愁和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次二句即将笔锋转向了游子,写主人公由于强烈的怀乡思绪的折磨,展转反侧而夜不能寐,在无聊的愁思之中披衣起床,徘徊于户外。这“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徘徊”二句,明显化用《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忧愁不能寐”一节。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写出户徘徊所见的景物。“忽已久”,交待彷徨时间之长,也显示了主人公当时思乡的意痴情迷。“白露沾我裳”,暗示夜深和气侯的寒凉,由于寒露的侵袭,惊断了客子的思绪,从而引起下文的“俯视”和“仰看”。曹丕写诗,善于通过视觉上下角度的变化,多方位地表现景物,并从而引起联想。这一俯一仰,极其自然和谐,毫无斧凿痕迹。“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二句,承上继续写“仰看”。“天汉”,指银河,“回西流”,写银河的方向,秋天傍晚时银河是西南指向,随着夜深而向西转移,现已转向正西,可见夜已很深。“三五”,指天空稀疏的星斗,《诗经·召南·小星》有“嚖彼小星,三五在东”之句,朱熹《诗集传》说:“三五”,言其稀,盖初昏或夜将旦时也。”二句既是眼前景物,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彷徨之久,反衬出他长夜不寐的痛苦。“草虫”二句转写动物,“草虫鸣何悲”,写听觉,照应上文的“俯视”,“孤雁独南翔”句又一转,写视觉,照应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间,所见所闻,无非都是令人心伤的景象。使主人公仿佛感到自身如一只失群的孤雁般无所归依,并从而引出下文浓厚愁苦的思乡之情的直接抒发。这种以自然界的动物衬托主人公的心情,引起联想也是诗人惯用的手法。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正面点明主人公强烈而愁苦的思乡之情,诗中的一切感受视听和意念皆由此而生发。全诗的筋骨,至此方始揭出。末四句更具体写欲归不能的痛苦,暗用汉乐府《悲歌》中的“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之意,表现不得回归时肝肠寸断的痛苦。至此,主人公苦痛悲切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全诗也就在这断肠声中戛然而止。
此诗写得清丽自然而又缠绵悱恻,历来被认为是曹丕的代表作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答,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倾国倾城,在绝世佳人,本无意动人,人自不能定情耳。”正是指此类诗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效果而说。

诗人曹丕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 查看详情>>

诗人曹丕作品: 《广陵于马上作诗》 《大墙上蒿行》 《诗·回头四向望》 《诗·酒人献三清》 《善哉行·朝日乐相乐》 《上留田行·居世一何不同》 《至广陵于马上作诗》 《陌上桑·弃故乡》 《秋胡行·尧任舜禹》 《董逃行·晨背大河南辕

《杂诗·漫漫秋夜长》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