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邬其山》赏析

朝代:现代诗人:鲁迅古诗:赠邬其山更新时间:2017-06-29
这是一首从受诗者所见所闻而写的诗,全诗意在嘲讽国民政府统治者的怪相,采用了写实手法,摒弃了比喻修辞,直斥国民政府,笔锋犀利泼辣,痛快淋漓。
诗的首句平铺直叙,直言总括,要写这二十年来的中华的状况。后三句又用口语化的语言,概括写了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的种种伎俩。其中“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句,写出了军阀政客们手段的凶钱,指出了他们毫不以生命为意、视生命如草芥的模样。尾句用“南无阿弥陀”的敬佛念佛声作结,既写了军阀政客下台失势后,以皈依佛门的形式避仇和等待东山再起的伎俩,又写了民众对他们下台的态度:谢天谢地,他们终于下台了。结句语含双关,幽默风趣,耐人寻味。
全诗明白如话,每一句抓住一个典型现象,高度概括了军阀、政客们的形象和手段,末句于幽默诙谐中,寄寓了作者对军阀政客们的愤恨。
这首诗凭写实手法,行嘲讽之旨,且不求渲染,运用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节奏明快,有民歌风味,语言通俗易懂,爱憎分明。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00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三首诗紧扣一个“别”字,突出一个“情”字,内容上各有侧重,情调上互有区别,逐首上升,步步深化。第一首从“谋生”的角度,侧重抒离情。由于家境困顿,生活所迫,无奈离家,难免思乡念弟。第二首从“旅途”的角度,侧重描离景。兄弟重逢,又得离别,嫩杨细柳,恰似离情别绪。第三首从“游子”的角度,侧重赠离言。牵肠挂肚,万语千言,一句定宗。 第一、二两首,其格调低沉,情感较脆弱;第三首格调爽健,感情激昂。这组诗意境隽永,语言流畅,用词清丽,用典恰当。
这三首诗,作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署名“戛剑生”,是现存鲁迅最早的诗作。鲁迅时年二十,在南京陆师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念书。他利用寒假,于这年的阴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还家,次年正月二十日回南京,故有“还家未久又离家”之说。
鲁迅原本兄妹四人,唯一的妹妹名“端”,1887年生,未满周岁死于天花。四弟周椿寿1893年生,1898年病亡。1893年鲁迅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捕入狱,家道即已中落。鲁迅父亲常年卧病,一直延请有名的中医诊治,所费不赀,于1896年病逝,这就越发使周家“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周椿寿的夭折,对于全家人可谓雪上加霜。鲁迅1898年5月考入南京陆师学堂,小弟过世是这年的十一月初八,鲁迅正放假回家,三天后不得不再回南京。此后直到1902年1月从矿路学堂毕业,转赴日本留学,鲁迅经常回绍兴探望家人。他是长子,祖父下狱,父亲生病和病逝,在这过程中族人、亲戚和乡里的冷眼与欺侮,他比两个弟弟周作人、周建人自然承受得更多。去南京前,他就已经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读书之外,经常“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去南京之后,更是心系故家两个“弱弟”。这三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

诗人鲁迅资料

赏析作者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查看详情>>

诗人鲁迅作品: 《无题·皓齿吴娃唱柳枝》 《秋夜有感·绮罗幕后送飞光》 《无题·血沃中原肥劲草》 《偶成·文章如土欲何之》 《无题·洞庭木落楚天高》 《学生和玉佛·寂寞空城在》 《赠人·明眸越女罢晨妆》 《别诸弟庚子二月》 《莲蓬人》 《悼杨铨·岂有豪情似旧时

古诗《赠邬其山》的名句翻译赏析

《赠邬其山》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