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影曲》鉴赏

朝代:唐代诗人:温庭筠古诗:照影曲更新时间:2017-05-10
这是所谓的“梁陈宫体”诗。起句“景阳妆罢”据《宫苑记》:“齐武帝置钟景阳楼上,令宫人闻钟声并起妆饰。”《辞源》解释得更为具体:“‘景阳钟’,南齐武帝(萧赜)以宫深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后人称之为景阳钟。唐李贺《歌诗编》三《画江潭苑》之四:‘今朝画眉早,不待景阳钟。’景阳楼故地在今南京市玄武湖侧。”这是说她起得很早,景阳钟响时,她已是梳洗罢了。这个“早”就透着凄清。《红楼梦》中薛蟠有诗说:“洞房花烛朝慵起。”孤眠难稳,是以早起。诗一开头就透出了孤独寂寞。“琼窗暖”,这里有一个时间跨度。当其他嫔妃正在忙于梳妆时,她因早已梳洗好了,无事可作了,故只有无聊地凭窗坐着。以至到红日渐渐地升上窗棂,着一“暖”字,写日出,也写她的先此之冷。七个字,既艳且暖,而其情却极其凄凉无聊。虽同样用的是齐梁语境,而那内涵却早已是晚唐的凄清了。
“欲照澄明香步懒”,扣题“照影”,想到池子边去照一照自己的模样,却懒得去,这“懒”是知去了也没有意思,没有情绪,尽管打扮得香馥馥的,这只是宫仪,不如此是为对皇帝的不敬,除了南朝的梁元帝的徐妃敢作半面妆外,还没有哪个宫女又敢这样做。而这于她似乎又实在不过是做做样子。“香步”仍用梁陈宫体字样,“香步”而“懒”,已无意于“香步”矣。正调反出,本身就是一种不满的发泄。故这个“懒”字是人物的点睛之笔,不可轻易放过。
虽懒还是来到了桥上。低头一看,满满的春水,未见鱼儿,所以一平如镜。照见自己身上的衣裳像堆满彩霞,额上傅着轻匀的黄粉。
“翠鲜红稚俱含颦”,既说“金鳞(一作金鲜,其实金鲜、金鳞,皆指鱼)不动”,则此处的“翠鲜”当指水中漾起粼粼的碧波,“鲜”,一作鳞,当作粼。红稚指自己照在水中红朴朴的倒影。由于水中漾着粼粼的碧波,使照见的脸也似乎皱了起来,故说“翠鲜红稚俱含颦”。李白《捣衣篇》:“闺里佳人年十余,颦蛾对影恨离居”。此处亦是颦蛾对影恨离居之意,只不过用得生动而不显痕迹。
末联写出自负的不愤。从水中看,这一张脸直是如桃花百媚,似花还解语。然而“曾为无双今两身”。《庄子》曰:“美好无双。”谓曾经是世上最漂亮的,故此被选入宫了。然而,也许是她自恃丽质而不愿献媚,所以终于只有自己一个人。此时到此桥上来照影,本应有一双影子的,而今也就只有桥上桥下的两个自己而已。
将孤单却写为“两身”,的确极妙。
对此丽质,自己也要伤感了。所谓“谁与为容?”只有自我欣赏罢了。不言孤独而孤独之情已见。更妙在扣题“照影”。
此词也类乎“宫怨”。其艺术特色是外表极其艳丽,但并非是夸耀,而是用以掩护内心的极端不满。
“曾为无双今两身”写出了强烈的愤愤不平之情。无双不见亲,是弃美而亲丑,则他的鞭挞也就够多的——那些丑类,和不知其丑反以为美的当朝者们。
作者运用陈梁体,是取其艳丽的外衣,也是借它的历史以为归依。
如果要推测创作的时间,当以李德裕初贬之时为当。李德裕,国士无双者也。温庭筠的《题李相公敕赐锦屏风》:“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人同保山河誓,独自栖栖九陌尘。”与此非常相像。只不过一直咏其事,而一作为乐府体罢了。

《拂舞词》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歌咏乐府古题《公无渡河》之本事,前四句描述水势之浩大汹涌,中四句写弹箜篌者以哀声劝阻之语,后四句以富有浪漫色彩的写法推陈出新,说在神力辅助之下渡河人终于如愿以偿。

诗人温庭筠资料

鉴赏作者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唐代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 查看详情>>

诗人温庭筠作品: 《弹筝人·天宝年中事玉皇》 《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寄崔先生·往年江海别元卿》 《西陵道士茶歌》 《四皓·商于甪里便成功》 《二月十五日樱桃盛开自所居蹑履吟玩竞名王泽章洋才》 《巫山神女庙·黯黯闭宫殿》 《咏晓·虫歇纱窗静》 《太子西池二首》 《过潼关·地形盘屈带河流

《照影曲》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