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偶成》注释译文

朝代:宋代诗人:陆游古诗:枕上偶成更新时间:2017-09-30
注释
①放臣不复望修门:放臣:流放之臣,古代称屈原为放臣。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陆游意指自己退职,不能再望临安。陆游此时乡居,仅任提举武夷山冲祐现闲居,不在朝位,故以放臣自称。
②身寄江头黄叶村:此句化用苏轼《题李世南所画秋景》诗“家在江南黄叶村”句意。
③酒渴:久不得饮酒。
④河潼:黄河、潼关。
⑤周汉规模要细论:周都丰、镐、洛邑;汉都长安、洛阳,都曾经统治包括中原在内的广大国土。全句是说要详细研究周、汉定都立国的宏大规模,以便准备收复中原后定都关中或者洛阳。
⑥云际:云边。
白话译文
我这被斥逐的老头不再存重回都城的希望,只好托身寄住在这江边满是黄叶的村庄。
我久久想望喝酒却欣喜地听到疏落的雨点声声,一觉梦醒,常常是满怀忧愁对着一盏昏暗的灯光。
难道要永久放弃黄河、潼关那险固优越的地方?周代、汉代建都立国的规模可要细细研究磋商。
我怨恨自己还不如高入云天的鸿雁,它在南飞时还可以经过中原大地的故国家乡!
首联中第一句“放臣不复望修门”,起句突兀,愤然不平。其实这对陆游来说,是蓄之也久,其发也烈。因为他当年离开临安时就已经痛下了这个决心,有诗为证:“束书出东门,挥手谢国人。笑指身上衣,不复染京尘。”(《赠洞微山人》)既然“不复望修门”,那么此身何以寄托。这不寻常的起句,如高山落石,势不可遏,所以接着便顶上一句:那江畔遍地黄叶的村庄便是我的托身之所。“黄叶村”,既点出寄身之处,也于景色之中暗示了季节,并为尾联写雁伏笔。
颔联说长时间没有酒喝如同渴之思水一样。又闻疏雨声声,听来犹如把壶沥酒,故曰“喜闻”,这比韦庄“酒渴爱江清”的诗句,写得更有情致。不过,尽管沉沉白昼,无酒销愁,在睡梦之中还是尽可驰骋奇想的,可是一梦醒来,依旧是昏灯一盏,愁绪满怀。此联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深秋雨夜的情景,在梦中可以驰骋想象,夙愿得展;但醒来之后,依旧只有昏黄的孤灯为伴,这里写出了诗人心头的孤寂和愁闷,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
颈联的意思是:像黄河、潼关那样形胜之地,难道就忍心这么永远地放弃了吗!要知道周汉两代都是以河潼为根基,而逐鹿中原,统一海内。朝廷对周、汉立国的规模不是应该细加思索吗?前句用反诘提问,后句引古喻今,论证了“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思想。十四个字,如高屋建瓴,委婉而又恳切地击中时弊,正显示出诗人精于历史、谙熟国事,以及驾驭语言的功力。颔联,写村居生活,情景、神态细致人微,而又妙在实而不滞,第四句的“愁”字既是实写心境,也为思绪的发展打开通道。颈联便是“愁”字的延伸,妙在不再说“愁”,而是拓开一层,提出自己对时局的主张,立意颇为高远。诗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完,不过陆游毕竟才力不凡,他又借云间飞来之物别开一境。
尾联又写自恨不如“犹得过中原”的云间大雁,大雁尚且能够北归,自己何时才能看到收复中原、北伐成功呢?这里在人不如雁的强烈对比中抒写了难忘国事的悲怆之情。此联紧接上联,接得不即不离,不即,因为宕开一笔,不说朝政,转言自己;不再议论,转而即景抒情。然而万变又不离其宗,秋冬之际,北雁南飞,这与首联“黄叶村”遥相呼应,意境和谐。而“自恨”云云,也正是出于对恢复中原的关切之情。如此结尾,不仅完满地收束全诗,更把那报效无门的悲怆之情抒写得悠悠难尽,扣人心弦。
这首诗先叙事,再议论,最后状景抒情,一气呵成,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洁品质。

诗人陆游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 查看详情>>

诗人陆游作品: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玉壶亭·玉壶亭上小徘徊》 《立春前七日闻有预作春盘邀客者戏作》 《秋兴·成都城中秋夜长》 《樵夫·酸澀涧边果》 《湖上秋夜》 《神君歌·泰山可为砺》 《思蜀·白帝城边八阵碛》 《夜雨思栝苍游》 《对酒·断简残编不策勋

古诗《枕上偶成》的名句翻译赏析

《枕上偶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