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百战奇略 > 第八卷 > 必战

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第八卷必战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明代军事著作,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明弘治十七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称该书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

《百战奇略》章节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必战

书籍:百战奇略章节:第八卷更新时间:2018-05-05
【解析】
本篇以《必战》为题,乃取“攻其必救”之义,其要旨是阐述在深入敌境作战的条件下,打败坚壁不战之敌的指导原则。它认为,凡是深入敌国境内作战,对于那些固守坚城不与我决战的敌人,应当采取“攻其必救”的指导原则,迫使敌人脱离坚城与我决战,我就可以打败敌人。本篇所论“攻其君主,捣其巢穴”,这既是敌人君王所在的要害去处,又是敌人必然极力回救的地方。只有攻敌所必救之处,才能调动坚壁不战之敌脱离固垒于运动中聚而歼之。因此,“攻其必救”的原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为兵家所采用的调动敌人、歼灭敌人的正确作战原则。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平定公孙渊的辽东之战,就是运用“攻其必救”指导原则取胜的典型战例。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进讨雄据辽东的割据势力公孙洲。对于东进来攻的魏军,公孙渊派重兵固守辽隧坚城不与魏军决战,企图消耗和拖垮魏军,主帅司马懿识破其阴谋,力排众议,果断决定避开强点辽隧坚城不攻,直捣公孙渊的所在地且守备薄弱的襄平城,并根据“贼众我寡,贼饥我饱”的实际情况,集中兵力对襄平实施四面包围,迫使公孙渊在“粮尽窘急,人相食”的严重危困形势下,不得不弃襄平而出逃。司马懿乘势挥军追击,于运动中一举歼灭了公孙渊。战后,司马懿在回答部将陈珪所提疑问时,把昔攻上庸之战(即平定孟达之战,详见前《速战》史例),与今攻襄平之战所采取的不同作战原则和战法,加以分析比较后指出说:“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而已。这是完全符合战争客观规律和作战实际需要的真知灼见。从敌情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因变而制敌,这既是军事家司马懿用兵的突出特点,又是他前后夺取两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出兵深入敌境作战,如果敌人固守营垒而不同我决战,企图以此疲惫拖垮我军,对此我军应当转攻其国君所在之处,捣毁其后方老巢,阻截其退归之路,切断其粮草供应,迫使敌人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出战,我乘机以精锐部队进击它,就可以打败敌人。诚如兵法所说:“我军要想与敌决战,敌人即使凭据深沟高垒,但也不得不脱离营垒而同我决战,这是由于我军攻击其必然回救之处的缘故。”三国魏景初二年,明帝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京师洛阳,命他率军前往辽东征讨公孙渊。魏明帝问道:“四千里远征作战,虽说要用奇谋取胜,但也要有足够的兵力,不应当过于计较军费开支的多少。据你推测,公孙渊将采取什么样的计谋对策?”司马懿回答说:“放弃城邑而预先逃走,这是上策;凭据辽水以抗拒我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而单纯防御,这是他成为俘虏的最下策。”明帝问:“这三种计策,公孙渊将会采用哪一种呢?”司马懿答道:“只有贤明智慧之人才能正确估量敌我力量的对比,并能预先对所用计策作出正确取舍,而这并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明帝又问:“此次出征往返将用多少天?”司马懿回答说:“去时行军一百天,回来路上一百天,进攻作战一百天,用六十天进行休整。这样,一年时间足够了。”于是,司马懿率军向辽东进发。公孙渊派遣部将率领数万步骑兵进驻辽隧,构筑围墙堑壕二十余里,以此抵御司马懿进攻。魏军诸将都想立即发起进攻,但司马懿却说:“敌人构筑防御阵地,这是企图长期拖住和疲惫我军,进攻它正好落入其圈套。这正是王莽时期王邑不肯绕过昆阳坚城而强攻硬打,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严重教训。敌人主力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空虚,我军舍此不攻而直捣襄平,出乎敌人的意料之外,打败公孙渊是必定无疑的。”于是,便命令魏军多插旗帜,伪装成要出击敌人阵地之南端的样子,将敌人的全部精锐吸引到这里。司马懿却率领大军偷偷越过辽隧向北,放弃眼前敌人不打而直趋襄平,一路打败敌将的拦截,顺利地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这时,众将又请求迅速攻城,但司马懿均未同意。随军司马陈珪提出疑问说:“以往您率军攻打上庸,只用了五天即破城杀了孟达。如今长途跋涉而来,却变得安稳缓慢起来,对此,我实在有些迷惑不解。”司马懿耐心解释说:“上庸之战,孟达当时兵少而粮食够吃一年,我军将士数相当孟达军的四倍,但粮食则不够一个月食用,以仅有一个月存粮的部队去与有一年存粮的敌人相较量,怎么可以不采取速战速决?用四倍于敌的兵力去打击敌人,即使损失一半兵力而战胜了敌人,还是应当干的。因为,这不是从计较人员伤亡,而是从计较粮食多少这一情况出发,所采取的作战行动。如今的形势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加之大雨不停,攻城器械未备,似此而急忙进攻又有什么作为呢?我军从京师洛阳出发以来,我所担心的不是敌人向我军进攻,而是担心敌人不战而逃。现在敌人的粮食将要用尽,而我军对敌尚未完成合围之势;如果采取掠夺其牛马、抄取其柴草,那么,这就无异于驱使敌人逃跑。战争是一种诡诈多变的行动,善于因变制敌才能取胜。敌人凭恃其兵多,因此虽已处于饥饿困难的境地,但却仍然不肯束手待毙。对于此种敌人,我们应当伪装成无能为力的样子稳住它。如果我们贪求小利而惊跑他们,这不是好的计谋所为。”不久,雨过天晴,司马懿令部队制作攻城器械,并迅速发起进攻,箭飞如雨,攻势迅猛。城中敌人顿时陷于粮尽的困难境地,饥饿严重以至发生人吃人现象。公孙渊窘急无奈,便派部将王建、柳甫出城乞降,请求解除对襄平城的围困,并表示公孙渊君臣一定自缚前来请罪归附。但司马懿断然拒绝,并将王、柳二将杀掉。公孙渊见派将乞降未成,便突围而逃;司马懿挥军紧追,赶到梁水岸边将其击杀。至此,辽东地区完全平定。

【原文】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①三国魏明帝景初二年,召司马懿于长安诣京师,使将兵往辽东讨公孙渊。帝曰:“四千里征伐,虽云用奇②,亦当任力,不当稍计役费③。度渊以何计得策?”懿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拒大军,其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曰:“三者何出?”懿曰:“唯明君能量彼我,预有所弃,此非渊所及也。”曰:“往还几日?”对曰:“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遂进兵。渊遣将帅步骑数万屯辽〔隧〕,围堑二十余里。诸将欲击之,懿曰:“此欲老吾兵,攻之正堕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④。彼大众在此,巢穴空虚。直抵襄平,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乃多张旗帜,欲出其南,贼尽锐赴之。懿潜济以出其北⑤,弃贼直趋襄平;贼将战败,懿围襄平。诸将请攻之,懿不听。陈珪⑥曰:“昔攻上庸,旬日之半破坚城,斩孟达。今日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之。”懿曰:“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⑦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⑧,以一月较一年,安可不速⑨?以四击一,正令失半而克,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而计粮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而雨水乃尔,攻具不设,促之何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忧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恃其众,故虽饥困,不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若求小利而惊之,非计也。”既而雨霁,造攻具攻之,矢石如雨,粮尽窘急,人相食,乃使其将王建、柳甫〔乞降〕请解围,当君臣面缚,懿〔不许〕皆斩之。渊突围而走,懿复追及梁水⑩上杀之,辽地悉平。⑾

【注释】
①“我欲战”四句: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但“敌虽深沟高垒”句,原文作“敌虽高垒深沟”。②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骑”,今据史校改。③不当稍计役费: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当计要後费也”,今据史校改。④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攻打宛城,王莽派大司空王邑会同严尤等率军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绿林军根据刘秀建议,采取坚守昆阳(今河南叶县),迟滞、消耗南下之王邑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内外夹击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王邑凭借其优势兵力,拒绝严尤“亟进大兵”绕过昆阳坚城、先救宛城的正确建议,指挥数十万大军强攻昆阳,结果在绿林军内外夹击之下,几乎全军覆没,实由王邑耻过昆阳而强攻之所致。其史例详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和《汉书·王莽传下》。⑤其北: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其地门”,今据史校改。⑥陈珪:东汉灵帝时光禄大夫陈球弟之子,字汉瑜。少与袁术交游,后因觉术有纂汉阴谋,而离术归附曹操。⑦吾将士: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渊军”,今据史校改。⑧淹月:滞留一月,或经历一月。⑨安可不速: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安事速为”,今据史校改。⑩梁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泜水”,今据史校改。今名不详。⑾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资治通鉴·魏纪六》和《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及裴松之注。

必战相关文章

  • 初见秦》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前30章 - -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
  • 附会》原文翻译 - - 《文心雕龙》下部 - - 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
  • 坤卦》原文翻译 - - 《周易·易经》前32卦 - - ( 坤为地)坤上坤下《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 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原文翻译 - - 《红楼梦》后60回 - - 话说那赵姨娘和贾政说话,忽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忙问时,原来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蹋了屈戌了吊下来。赵姨娘骂了丫头几句,自己带领丫鬟上好,方进来打发贾政安歇。不在话下。却说...
  • 第二十三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前60回 - - 话说当日武都头回转身来看见那人,扑翻身便拜。那人原来不是别人,正是武松的嫡亲哥哥武大郎。武松拜罢,说道:“一年有馀不见哥哥,如何却在这里?”武大道:“二哥,你去...
  • 先战》原文翻译 - - 《百战奇略》第四卷 - - 【原文】凡与敌战,若敌人初来,阵势未定,行阵未整,先以兵急击之,则胜。法曰:“先人有夺人之心。”①春秋,宋襄公②及楚人战于泓③,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子鱼④曰:&ldq...
  • 改变命运的秘诀》原文翻译 - - 《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白话文 - -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
  • 绿竹青青》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150章 - - 毛公解《卫诗•淇奥》,分绿竹为二物,曰:“绿,王刍也。竹,萹竹也。”《韩诗》:竹字作,音徒沃反,亦以为萹筑。郭璞云:“王刍,今呼白脚莎,即泬蓐豆也。萹竹似小藜,赤...
  • 隋纪八隋恭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原文翻译 - - 《资治通鉴》250章 - - [1]六月,己卯,李建成等至晋陽。   [1]六月,己卯(疑误),李建成等人到达晋陽。   [2]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
  • 赵鼎传》原文翻译 - - 《宋史》250章 - -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出生后四年就成为孤儿,母亲樊氏教育他,博通经史百家之书。考中崇宁五年(1106)进士,对策时斥责章..误国。历官至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的才能,提升他为...
  • 卷一百八十七下》原文翻译 - - 《旧唐书》200章 - - 李憕,太原文水人。父希倩,中宗神龙初,右台监察御史。 憕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陽尉。时张说自紫微令、燕国公出为相州刺史、河北按察使,有洺州刘行善相人,说问:"寮采后谁贵达...
  • 职官二》原文翻译 - - 《旧唐书》50章 - -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谓之三师,并正一品。后汉初,太傅置府僚。至周、隋,三师不置府僚,初拜于尚书省上。隋炀帝废三师之官。武德复置,一如隋制。)三师,训导之官,天子所师法,大抵...
  • 沈众传》原文翻译 - - 《陈书》50章 - - 沈众字仲师,吴兴武康人。祖父沈约,是梁特进。父亲沈旋,任梁给事黄门侍郎。 沈众爱读书,文笔很好,初任梁镇卫南平王法曹参军、太子舍人。那个时候,梁武帝作《千字诗》,沈众为诗作...
  • 彭城王刘义康传》原文翻译 - - 《宋书》50章 - - 彭城王刘义康,十二岁时宋朝任命他督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当时高祖从寿陽被召回京城辅佐皇帝,留下义康替自己镇守寿陽。又任司州刺史,进督徐州的钟离...
  • 卫青霍去病传》原文翻译 - - 《汉书》100章 - - 【原文】 卫青字仲卿。其父郑季,河东平陽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陽侯曹寿尚武帝姊陽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青有同母兄卫长君及姊子夫,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武帝,故...
  • 秦始皇本纪》原文翻译 - - 《史记》50章 - - 秦始皇是秦庄襄王的儿子。 庄襄王作为秦国的人质到赵国,看到吕不韦的姬妾,很喜欢,便娶了她,生下始皇。 他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正月出生在邯郸,生下来取名为政,姓赵。 十三岁时...
  • 胡宿、滕白、王岩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800章 - - 卷七百三十一 卷731_1 《津亭》胡宿 津亭欲阕戒棠舟,五两风来不暂留。 西北浮云连魏阙, 东南初日满秦楼。 层城渺渺人伤别,芳草萋萋客倦游。 平乐旧欢收不得,更凭飞梦到瀛洲。 ...
  • 元稹的诗词名句》原文翻译 - - 《全唐诗》500章 - - 卷四百一十六 卷416_1 《酬乐天春寄微之》元稹 鹦心明黠雀幽蒙,何事相将尽入笼。 君避海鲸惊浪里, 我随巴蟒瘴烟中。 千山塞路音书绝,两地知春历日同。 一树梅花数升酒,醉寻江岸...
  • 侧子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侧子 释名 气味 辛、大热、有大毒。 主治 痈肿风痹、腰脚疼,筋挛急,遍身风疹等。 漏篮子 释名 木鳖子、虎掌。 气味 苦、辛、有毒。 主治 恶痢冷漏疮,恶疮疠风。 ...
  • 螳螂桑螵蛸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虫部 - - 螳螂桑螵蛸 释名 刀螂,拒斧、不过。其子房名螵蛸、蝉蛸、致神、野狐鼻涕。 气味 (桑螵蛸)咸、甘、平、无毒。 主治 1、遗精白浊,盗汗虚劳。用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末。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