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晋书 > 50章 > 刘磡传

晋书

《晋书》50章刘磡传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晋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唐修《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纪三十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原有一百三十二卷。《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晋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刘磡传

书籍:晋书章节:50章更新时间:2017-04-08
刘萛字子真,平原高唐人,是汉代济北惠王刘寿的后代,父亲刘广,是斥丘县令。刘萛少年贫苦,卖牛衣为生。然而勤奋好学,编牛衣时,手里拿着草绳,边编边诵书,故能博通古今。为人清身洁己,行为无瑕疵可指。郡里举为孝廉,州里举为秀才,都未任实职。后以上计吏身份入洛陽,调为河南尹丞,又迁为尚书郎、廷尉正,又任吏部郎,为晋文帝司马昭相国军事参谋,封为循陽子。
钟会、邓艾伐蜀时,有个门客问刘萛:“二将能平蜀吗?”刘萛回答说:“破蜀是必然的了,只是两人都不得生还。”客问什么原因,刘萛笑而不答,后来果然如刘萛所说。刘萛有先见之明,这只是一个例子。
因世人多趋走钻谋,清廉谦逊之风衰,刘萛著《崇让论》以矫正世风,此文内容是:
“古代圣王之教化天下,所以以让为贵者,是为了荐拔贤才,平息争端。人之常情都想自己是个贤者,所以鼓励人们让贤以表明自己是贤者,哪有贤者让位于不贤者呢!所以谦让之风兴,贤能之人就不求自出了,荐拔人才也自然会公道了,百官的副手接替者也会事先具备了。一个官位有缺,可以选择众官所让最多的那个人去任职,这是审察贤才的一个方法。在朝之士相让于上,草庐之人就会被感化,推贤让能之风就会兴起。被一个郡国所推让的人,就是一个郡国的贤士;被天下人共同推荐的人,就是天下的贤士。推让之风兴盛,则贤者与不肖者就显然分明了。实行这种办法,居上位者不须劳神费思,根据大家的清正议论,顺随舆论就可以了。所以经典上说,尧之为君是多么广大啊!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是说天下无为而治,看不到尧是怎样教化天下,所以无法形容。书上又说,舜和禹为天下之君而不参与其事,无为而化的是舜啊!贤人相让于朝,大才之人常任大官,小人在下不争,天下也就无事了。以贤才使天下化为无事,大道也就兴隆了。人君仰受已成之治,又何必参与其事呢!故可以歌《南风》之诗,弹五弦之琴。能够如此成功,没有其他,是推崇礼让得来的。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则国家就不难治了。
“当今在朝之人不知谦让,且由来已久了,天下也为此风所化。自魏代以来,被荐拔征召的士人,以及在职的官吏,临受命任官的时候,虽也谦让说自己不胜任,而终不肯让给比自己强的。推让之风息,竞争之心生。孔子说,上兴辞让之风则下无争夺之事,说明无辞让之风则下民必争。推让之道兴,则贤能之人经常被推举;竞争之心生,则贤能之人经常被毁谤。竞争者自己想占先,就会憎恶贤能者领先,也就不能无毁谤之言了。故孔子、墨子不能避免世人毁谤自己,何况不及孔子、墨子的人呢!议论者都说,今世缺少有高名的贤才,朝廷也无可以任大官的大才之人。山泽之人和小官吏也说,朝廷中虽有任大官的有德有名之士,然都不如以往的人物。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失误。并不是今世独乏贤才,而是当今无贵让之风。一个人有超出众人的声誉,毁谤之言随之而来,贤才不能成名,所以才觉得没有贤才。虽使尧之贤臣稷、契生于今日,也不能有完好的名声,好坏混杂,优劣不分,贤士没有平素形成的好评价,官职有缺,主选的官吏不知用谁,只得按官位次序提拔。才能相同而被优先选用者,不是势家之子,就是与有势者有瓜葛。这些人自身无才能,优先授予的官爵又成为被提拔的资本,因而又会不断迁升,迁升不已,就会发生不胜其任的问题。观今日在官之人,政绩平庸无闻,不是势家之子,则多是凭资历提拔起来的人。
“假如天下贵让,士必由于被让而成名,名既成则官方才得选拔用他。那些无名无行的人,在官无政绩可称,就必然会让位了,官方也无理由任用他。然而这些人还是被任用而不休止,正是由于谦让之道废,按资历用人的弊端长久不能纠正。经常举行大推荐,令众官各举所知贤人,唯才是用,不限阶次,这种做法汉魏以来就很少有了。所举的人必有恰当的,而不闻有经常被任用的,这是因为不知道谁最贤。所举的人必有不当的,而不加罪,这是因为不知道哪个最不肖。所以不知谁贤谁不肖,是因为当时之人不肯相推让,贤愚之名没有区别造成的。推荐者知道上级官吏不能详察被推荐的人,故敢随意推荐。或推荐贤人时,顺便带上自己的亲故,优劣一起上报,超过正常人数,各言所举者尽是贤人,加上故意拔高的不实之辞,被描绘得一样贤能,难以分出高低。优劣相杂,真伪同列,便是由此产生,日甚一日。这虽然是推荐者不忠于国家的罪过,也是由于上级官吏听察不严,才使他们能这样做。昔日齐王好听竽,必令三百人合吹尔后才听,一人吃数人的俸禄。南郭先生是个不懂吹竽的人,认为三百人合吹可以混进去充数而不会被发现,就请求为齐王吹竽,白吃数人的俸禄。嗣位的新国王觉得三百人合吹太奢侈而加以改正,又怕是张扬先王的过错。于是下令说:‘我比先王还喜欢听竽,只是想一个一个地听。’南郭先生于是逃走了。推贤之风不兴,滥举之法不改,则南郭先生之类的人就会充斥于朝廷。才高守道之士日渐引退,趋炎附势的人日渐增多,虽然国家有典章刑法,也是无法禁止的。
“谦让之风不兴的弊端,不只是使贤人在下位不能晋升,那些肩负重任的国家良臣,也将渐受其祸而被逐退。何以见得呢?孔子认为颜回不重复犯一种错误,说明不是圣人谁都会有过错,高官厚禄很多人都想争得,憎恶贤能的人堵塞道路,良臣有过,诋毁他的人也会很多,毁谤的产生也并非全无根据,必然抓住些小过错加以夸大。毁谤之言不断传来,在上者虽不愿采纳,也不能不根据传闻而加以考察,反复考查,总可以得到验证。得到验证,怎么可以不治其罪呢!若知道有罪而加放纵,则人主的威望日衰,法令不行会从此开始。知道的事都加以处理,被加上罪名而逐退的就多起来,大臣会人人自危。贤才不能进用,大臣日益疏远,这是人主的一大忧虑啊!《诗经》上说:‘受禄不让,会导致灭亡。’不知谦让之人忧虑自身的危亡还来不及,而指望他有益于国家朝廷,不是很难吗?
“我以为改变这种风气也是很容易的。怎见得呢!目前在官位的人,虽然也混杂一些平庸猥劣的人,而其中也有很多贤明的,怎能说他们都不知道让贤为贵呢?只因为当时的人都不让,形成风气,这些人也就随俗而不让了。人臣在开始被授予官爵时,都要写表章上报皇帝,名叫谢章,很久以来都是如此。谢章的本来用意,是推荐贤能,感谢国家之恩。昔日舜以禹为司空,禹叩头拜谢,把官位让给稷、契与咎繇。舜使益做虞官,益让给朱虎、熊、罴。使伯夷掌管三礼,伯夷让给夔和龙。尧舜时代,众官初被任命时,没有不让的。谢章的用意就在于此。《尚书》把这些事记载下来,是要永久作为后世的楷模。到了末世,人臣也写谢章,但不贤者不能让贤,只是虚假地感谢被提拔之恩罢了。这种做法相承不变,也是形成不良风气的结果。
“分级提拔任用之官,能呈报章表者,章表中能让贤推能就通报,不能让贤白费纸张的章表,一律不予通报。人臣初受官,都应考虑推让贤人,让贤的章表交给主管此事的人保管。三司有缺位,就选择被三司推让最多的那个人加以任命。这就是一公缺位,三公就预先选好了补缺者。况且主选之人不是三公而选三公,不如让三公共选一公,后者更了解被选者的详情。四征缺位,选择被四征推让最多的人任职,这就是一征缺位,四征已选好了补缺者,这样选出的人,比停缺后由主选官选的更加准确可靠。尚书缺位,选择被尚书推让最多的人任职,这就是八个尚书共选一个尚书,比缺位后由主选者临时选定的人更加准确可靠。郡守缺位,选择被众郡推让最多的人任职,比主选者选择的郡守更准确可靠。
“以众官百郡所让与主选者所选作比较,真是不可同年而语。虽再令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府共同选官,因为这三府都不是受权专门选官的,他们也不能专心致志于此事,所用精力不过十之二三,只让主选吏按官位高低来选拔,是选不到精良人才的。贤者愚者都知让,百姓耳目就成了国家耳目。人情相争则总想毁谤比自己强的人,人情相让则会推荐比自己强的人。故世有相争之风则毁誉混杂,优劣不分,难得推让。世有相让之风,则贤智者显著,才能大小会依次而列,是不会混淆的。此时,那些能推让修身的人,被别人推让的机会就会多,即是他甘心守贫贱,也是不可能的。那些奔走钻谋的人要想别人推让于他,就像倒退走路而想前进一样。如能这样,不管智者愚者都会知道要进身仕途,非严于修身律己是没有途径的。在外宦游求官者,就会相随而归。浮夸虚论者,不必禁止自己就会停息了。人人都用不着费心经营,任凭众人评议,则天下就会自然形成良好风气。不须教诲而风俗淳化,崇高的美德就会日渐显著。让贤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怎能不大力倡导实行呢!
“《春秋传》上说:‘范宣子能让,他的下属都让,栾。。虽然奢侈,也不敢违背。晋国因此得以安定,几代人都有赖于他的恩惠。’盛世所以能教化大行,是因为君子崇尚才能而又能对下谦让,小人努力耕作而尽义务,上下有礼,奸佞邪恶之人被斥逐,这是由于不争的结果。到了乱世,国家的各种弊端,常常也是不让而争造成的。深刻的道理又是如此明白。在朝的君子们选拔大官时,能不因作者人微而废弃此言,付诸实施,都以让贤举能为急务,就会群才辈出,能者与无能者显然区别,这就是盖世之功,没有比此功再大的了。”
泰始初年(265~274),晋为伯爵,多次升迁至少府。咸宁年间(275~280)为太常,转为尚书。杜预伐吴时,刘萛以本官兼行镇南军司的职务。
当初,刘萛妻卢氏生了儿子刘跻就死了,华氏准备把女儿嫁给刘萛。刘萛之弟刘智对刘萛说:“华家的人都贪婪,必会使你家破败。”刘萛辞不掉这门亲事,终于和华氏结婚,生子名刘夏,刘萛终因刘夏受贿赂牵连而被免官。不久又任大司马,又因刘夏犯罪而被免官。
刘萛每次回故乡,故乡人总是带着酒肉去看望他。刘萛难于谢绝盛意,就和乡人一起吃喝,把剩下的酒肉让乡人还带回去。有人对刘萛说:“君廉洁之行高于当世,而您的儿子不遵父道,何不经常切磋教诲,使他们知过自改呢!”刘萛说:“我的所做所为,他们都耳闻目睹,而不能模仿学习,教诲怎能使他们改变呢!”世人以为刘萛这话是对的。
后来又起用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愍怀太子初封为广陵王,高标准选择师友,以刘萛为太子师。惠帝元康初年(291~299),晋爵为侯,多次升迁为太子太保,加侍中、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冀州都督。元康九年(299)策命拜为司空,迁为太保,又转为太傅。
惠帝太安初年(302),刘萛因老病逊位,皇帝赐安车驷马、钱百万,以侯爵身份回府第。长沙王与成都王互相攻伐时,刘萛被军人掳掠,潜逃回故里。
惠帝死,刘萛赴陵墓吊祭。怀帝即位,又授给太尉之职,刘萛陈说年老,坚意辞让,怀帝不许。左丞刘坦给皇帝上奏说:“楼堂高而台阶长,人主尊而宰相贵。所以古之明王莫不以元老旧臣为师,以推崇养老之教,训示四海,使少长有礼。七十岁可以卸职养老的规定,也是为了优待有德旧臣,鼓励廉洁高风。太尉刘萛有清高朴素之操守,廉洁之风始终不渝,悬官车而告老,已二十余年,浩然之志,老而更坚。可谓国之元老,邦之楷模。臣闻老人不强调劳费筋力的礼节,刘萛年过九十,命在旦夕,勉强扶持,冒险至京师,临惠帝之丧,表哀情于山陵,致敬意于宫阙,大臣之节完备无憾。圣诏表殷勤之意,必使刘萛居台辅之位,以增国光,断其谢章,加以晓谕,事情已拖了二年。而刘萛频频上表,辞让之意诚恳。臣以为古之养老,不以事烦扰为优待,不以授官为尊重,我认为应听从刘萛所坚持的意见。”
怀帝永嘉三年,皇帝下诏说:“昔舜任命五位大臣,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大治,汉任萧何为相,有‘民以宁一’的歌谣,故能光耀于当时,垂范于百代。朕承天命,驾御万邦,所以能够显扬治国之道,有赖于元老大臣百官之长尽股肱之力,以达到盛世之望,而君年迈告老,确实难违尊意。今听从您的意见,以侯爵回府第,位居三司之上,俸禄依旧,赐几杖,不朝拜,赐宅一区。国家大政,将派人到府第咨询于您,这也符合我的愿望。”过了一年多去世,终年九十一岁,谥号为元。
刘萛少年贫困,出门往往持杖步行,休息住宿时不麻烦主人,烧水做饭都是自己动手。官位显赫时,仍崇尚俭朴,不爱奢华。他曾经到石崇家做客,要到厕所去,见厕所有华丽的帷帐地毯之类,两个婢女手持香囊伺候。刘萛就退出来,笑着对石崇说:“误入君内室。”石崇说:“那是厕所!”刘萛说:“贫士未曾享过这样的福。”又到别的厕所去了。虽处于荣盛受宠的地位,居住没有宅第,所得俸禄,都接济亲故。当时虽礼教衰微,而自己仍按礼行事,举止规范,丧妻时行庐墓持杖的丧制,守丧毕仍不近妇女,轻薄之人都讥笑他,他也不介意。自少至老,勤学不倦,虽在官职,卷不离手。尤其精通《春秋三传》,曾辨析《公羊传》中卫辄不应辞王父命,祭仲失掉为臣之节,举此二事说明臣子之规范,所著流行于世。又撰《春秋条例》二十卷。
刘萛有二子:刘跻、刘夏。刘跻字景云,官至散骑常侍。刘夏因贪污被弃逐于民间。

刘磡传相关文章

  • 大鱼击小奴》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滦阳消夏录(二) - - 朱青雷言,有避仇窜匿深山者,时月白风清,见一鬼徙倚白杨下,伏不敢起。鬼忽见之曰:君何不出?栗而答曰:吾畏君。鬼曰:至可畏者莫若人,鬼何畏焉?使君颠沛至此者,人耶鬼耶?一矣而隐。余谓此青...
  • 二 萧》原文翻译 - - 《声律启蒙》下卷 - - 恭对慢,吝对骄,水远对山遥。松轩对竹槛,雪赋对风谣。乘五马,贯双雕,烛灭对香消。明蟾常彻夜,骤雨不终朝。楼阁天凉风飒飒,关河地隔雨潇潇。几点鹭鸶,日暮常飞红蓼岸;一双鸂鶒,春朝频泛...
  • 任柱、赖汶光伏诛》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上卷 - - 同治五六年间,捻寇窜突苏、皖、鄂、豫、山东等省,黠猾以赖汶光为最,而栗悍善战莫如任柱,所统马队颇多。方诸军划运河而守。捻众马步约近十万,盘旋济、青、沂、海之间,行踪嵚忽。官...
  • 三朝元老》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
  • 扬之水》原文翻译 - - 《诗经》风 - -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 雄雉》原文翻译 - - 《诗经》风 - -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第四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 花和尚大闹桃花村》原文翻译 - - 《水浒传》前60回 - - 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不可住了。我有一个师弟,见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偈子,你可终身受...
  • 地真》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内篇 - - 抱朴子曰:“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於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
  • 释滞》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内篇 - - 或问曰:“人道多端,求仙至难,非有废也,则事不兼济。艺文之业,忧乐之务,君臣之道,胡可替乎?”抱朴子答曰:“要道不烦,所为鲜耳。但患志之不立,信之不笃,何忧於人理之废乎?...
  • 吞杯》原文翻译 - - 《笑林广记》贪吝部 - - 吞杯 一人好饮,偶赴席,见桌上杯小,遂作呜咽之状。主人惊问其故,曰:“睹物伤情耳。先君去世之日,并无疾病,因友人招饮,亦似府上酒杯一般,误吞入口,咽死了的。今日复见此杯,焉得不...
  • 净圆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500章 - - 净圆 望江南(娑婆苦·六首)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祗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灵台。 朝又暮,寒暑争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端机巧哀尘埃。何得出头来。 望江南 ...
  •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原文翻译 - - 《明史》300章 - - 宋一鹤,宛平人。为诸生,见天下大乱,即究心兵事。崇祯三年举于乡。授教谕,以荐迁丘县知县,复以荐加东昌同知,仍知县事。   巡按御史禹好善以一鹤知兵,荐之。授兵部员外郎,寻擢天...
  • 卷一百七十九·列传第六十七》原文翻译 - - 《明史》200章 - -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原文翻译 - - 《新唐书》250章 - - 李辅国,本名静忠,以阉奴为闲厩小儿。貌儜陋,略通书计。事高力士,年四十馀,使主厩中簿最。王鉷为使,以典禾豆,能检擿耗欺,马以故肥,荐之皇太子,得侍东宫。 陈玄礼等诛杨国忠,辅国豫谋,...
  • 列传第二十四》原文翻译 - - 《旧唐书》100章 - - ○刘洎 马周 崔仁师(孙湜 湜弟液 液子论 液弟涤)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 陵人也。隋末,仕萧铣为黄门侍郎。铣令略地岭表,得五十余城,未还而铣败,遂以所得城归国,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 皇甫玉传》原文翻译 - - 《北齐书》100章 - - 皇甫玉,不知是哪里人氏。善相人,常游王侯家。世宗从颍川带着整顿好了的军队回来,显祖跟随在后,玉在道边观看,对人说:“大将军不是别人,便是路北边的那个流鼻涕的。”显祖...
  • 陆云传》原文翻译 - - 《晋书》100章 - - 陆云字士龙。六岁就能写文章,性格清正,很有才思文理。少时与哥哥陆机齐名,虽然文章不如陆机,但持论超过陆机,人称“双陆”。年幼时吴国尚书广陵的闵鸿见后认为是奇才,说...
  • 殷文圭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800章 - - 卷七百零七 卷707_1 《八月十五夜》殷文圭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 满衣冰彩拂不落, 遍地水光凝欲流。 华岳影寒清露掌,海门风急白潮头。 因君照我丹心事,减得愁人一夕...
  • 宋若华的古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100章 - - 卷七   卷7_1 「虚池驿题屏风」宜芬公主   出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圣恩愁远道,行路泣相看。   沙塞容颜尽,边隅粉黛残。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卷7_2 ...
  • 木芙蓉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木部 - - 木芙蓉 释名 地芙蓉、木莲、华木、桦木、拒霜。 气味 (叶并花)微辛、平、无毒。 主治 1、赤眼肿痛。用木芙蓉叶研为末,水调匀贴太阳穴中“清凉膏”。 2、月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