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史记 > 100章 > 吴王濞列传

史记

《史记》100章吴王濞列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150章

吴王濞列传

书籍:史记章节:100章更新时间:2017-04-06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之兄刘仲的儿子。
高祖平定天下七年后,封刘仲为代王。
后来匈奴围攻代。
刘仲不能坚守,丢弃封国抄小路逃至洛阳,向天子自首。
天子不忍依法制裁骨肉兄弟,只废黜王号贬他为。。阳侯。
高祖十一年(前196)秋,淮南王黥布反叛,向东兼并了荆地,挟持该地侯国的军队,南渡淮水攻楚,高祖亲自率军讨伐他。
这年为沛侯的刘濞二十岁,强壮有力,以骑将的身份随高祖在蕲县西边的会。。打败黥布的叛军,黥布逃走。
荆王刘贾被黥布杀死,没有后嗣。
皇帝担心吴地、会稽地的人浮躁强悍,怕没有勇壮的王来镇慑他们,自己的儿子们年龄尚小,就封侄儿刘濞在沛地做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县。
当拜官授印后,高祖让刘濞前来,为刘濞相面后说“:你的容貌有反叛之相。”感到后悔,但已经任命了,就轻拍他的后背告诫他说“:汉兴立后五十年间东南方向将有叛乱发生,难道会是你吗?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你千万不要造反!”刘濞当即叩头说“:不敢。”到孝惠帝、高后时,天下刚刚安定,一些郡国诸侯们各自努力安抚自己的百姓。
吴国因拥有豫章郡的铜矿,刘濞就召募天下亡命之徒私下铸币,煮海水制盐,而百姓一向不必纳赋,所以国家富足。
孝文帝时,吴太子入京朝见,得以陪皇太子饮酒下棋。
因吴太子的老师都是楚地人,浮躁强悍,对他平素骄纵,所以他与皇太子下棋时发生争执,态度不恭敬,皇太子即拿起棋盘掷击吴太子,打死了他。
事后把遗体送回吴国埋葬。
吴王怨怒说“:既然天下同姓一家,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
何必送回吴国下葬呢?”旋又将遗体送到长安下葬。
自此吴王逐渐敢违忤藩臣所应遵守的礼节,称病不肯入朝。
京城的人都知道他因儿子死的缘故才称病不肯入朝的。
经查问他确实没病。
此后吴王使臣进京,就被拘禁诘问治罪。
吴王恐惧,更加紧策划谋反。
后吴王派人进京行秋请的礼节,皇帝又诘问使者。
使者对皇帝说:“吴王确实没病,朝廷拘禁惩治好几个使者,他就称病不来。
谚语说‘:看得清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现今吴王开始假称生病,等到被朝廷觉察遭到严厉诘问后,就越想隐瞒自己的行为,害怕皇帝杀他,称病的计谋实出于无奈。
希望皇帝捐弃前嫌,给吴王重新开始的机会。”于是天子就赦免了吴国使者,让他们回去,并赐给他几、杖;认为他老了,可以不入京朝见。
吴王得以解除他的罪过,谋反的事情也就放松了。
然而他所在的封国因有铜、盐的收益,百姓没有赋税,士兵服役还发给公平的代役金。
每年定期慰问有才能的人,给平民赏赐。
对其他郡国法吏要追捕的逃犯,吴王就收容而不交出他们。
这样做了四十多年,吴王就能支使利用他的百姓了。
晁错做太子家令,很得宠幸,他多次怂恿太子说吴王有罪应削减他的封地,也多次向文帝上书,但文帝宽厚不忍处罚他。
因此吴王更加骄横。
景帝即位时,晁错做御史大夫,又劝景帝说“:从前高祖刚刚平定天下时,兄弟少,儿子弱小,就大大赐封同姓的人。
庶子悼惠王封为齐王统辖七十多个县,异母弟刘交做楚元王统辖四十多个县,哥哥的儿子刘濞做吴王统辖五十多个县:分封这三人,就分去天下的一半。
现今吴王因以前他儿子被打死的嫌隙,假称有病不入京朝见,依照古法应杀,文帝不忍心,就赏他几、杖,免他朝见。
如此恩德优厚,他本当改过自新,反更加骄横。
他倚仗有铜矿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引天下亡命之徒,谋划叛乱。
现削减他也是造反,不削减他也造反。
削减他反得快但灾祸小;不削减,反得晚可灾祸大。”景帝三年(前154)冬,楚王来朝见,晁错借这个机会说楚王刘戊去年为薄太后服丧时,在史记住房中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景帝下诏赦免了他的死罪,只削减东海郡以示惩罚。
随之削减了吴的豫章郡、会稽郡。
还有两年前赵王有罪削减了他的河间郡。
胶西王刘濞因卖官鬻爵,削减了他六个县。
正当朝臣讨论削减吴王土地时,刘濞担心削地无止境,想借机起兵发难,又想诸侯中没有合适的人与他共谋,知胶西王勇壮,好逞强斗胜,喜好争战,齐地的几个诸侯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蛊惑胶西王。
不写书信,口头通报他说“:吴王不争气,有旦夕灾祸,当你为知己,所以让我告知你。”胶西王说:“有何指教?”应高说:“现皇帝任用奸佞,图眼前小利,听信谗言,擅自改变法令,侵夺诸侯封地,对封国征赋日多,诛杀惩罚善良的人,情形日益严重。
俗话说:‘舐完糠就会吃到米。’吴王和胶西王同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注意盯上,恐以后不得安宁了。
吴王患内疾已二十多年未朝见皇帝,曾担心被猜忌又无法解释,现缩起肩叠起脚,还恐不被谅解。
听说大王为卖爵事被罚,诸侯被削减封地,这种过分惩罚恐无止境。”胶西王说“:对!是有这样的事。
你说该怎么办?”应高说“:憎恶相同者要互相帮助,爱好相同的互相留连,情感相同的互相成全,愿望相同的共同追求,利益相同的死在一起。
现吴王认为他与大王有相同的忧虑,愿借机循理牺牲个人身躯除害以利天下,您看可以吗?”胶西王吃惊说:“我哪敢这样做,皇帝虽威逼,我只能一死,怎么能不拥戴他。”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蒙蔽忠良、堵塞贤人,朝臣都憎恶怨恨他,诸侯都有反叛之意,人臣之事他已做到极点了。
现彗星出现,蝗灾不断发生,这是万世难逢的唯一机会,且忧愁劳苦的时代正是出现圣人的时代。
所以吴王想对内以讨伐晁错为借口,在外追随大王车后驰骋天下,所向披靡,天下没有敢不顺从的。
大王如能答应我的话,那么吴王就可率领楚王攻下函谷关,守住荥阳敖山的粮仓,抗拒汉兵,修筑军队的住房,待大王到来。
如大王真能幸临,那天下可以夺取,两君主分治天下,不是也可以的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报给吴王,吴王还担心胶西王不一定肯参与起兵发难,就亲使胶西,当面订盟。
胶西群臣中,有人知王有反叛之谋便谏劝说:“侍奉一个皇帝是最快乐的事。
现大王与吴王向西进兵,即令事情成功了,两主定有纷争,灾难就会开始缠结。
诸侯封土不及朝廷各郡的十分之二,而背叛朝廷会使太后忧虑,这不是长远之计啊!”胶西王不听。
于是派使者联合齐王、。。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都答允了,而且说“:城阳景王为了正义,攻打那些姓吕的,不要让他参与起兵,事成之后分些土地给他就行了。”诸侯近来受到削减封地的惩罚,都震惊恐惧,大多怨恨晁错。
等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文书发到吴国,吴王首先起兵发难,胶西王亦于正月丙午(23)这天杀死了朝廷派来的两千石以下的官员,胶东王、。。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也一齐向西进兵。
齐王因失悔而服毒自杀,违背盟约。
济北王的城墙损毁没有修竣,他的郎中令又挟持控制使他不能发兵。
胶西王为首领和胶东王、。。川王、济南王一起率兵围攻临。。,赵王刘遂也反叛了,暗中派使者到匈奴商议联合作战的事。
七国发难的时候,吴王全部征召他的士兵,下令全国说:“我六十二岁,亲自统率军队。
小儿子十四岁,亦身先士卒。
所以凡年长与我相同的,年轻与我小儿子相同的,都要出征。”征发了二十多万人。
派使者到南边的闽越、东越去,东越也发兵跟随吴王。
景帝三年(前154)正月甲子先从广陵起兵向西渡淮河和楚军会合。
派使者送信给诸侯说“:吴王刘濞恭敬的问候胶西王、胶东王、。。川王、济南王、越王、楚王、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已故长沙王的儿子,希望得到你们的指教!因汉朝有奸臣,无功天下,却侵夺诸侯土地,派法吏弹劾囚系审讯惩治诸侯,专以侮辱诸侯为能事,不以诸侯王的礼仪对待我刘氏骨肉同胞,抛开先帝的功臣任用坏人惑乱天下,想危害国家。
皇帝多病神志失常不能明察政情。
我欲举兵征讨他们,恭听各位指教。
我国土虽狭小,也有方圆三千里,人口虽少,精兵也能有五十万。
本人一向侍奉南越三十多年,他的君主不会拒绝征召分配其士兵随我进军,又可得到三十多万兵。
本人虽不才,愿追随各位王侯。
越王和长沙接壤,他们可追随长沙王的儿子平定长沙以北,然后向西进攻蜀、汉。
派人告诉东越王、楚王、淮南王三位侯王与我一同向西进攻;齐地诸王和赵王平定河间、河内后,有的进入临津关,有的和我在洛阳会合;燕王、赵王本与匈奴王有盟约,燕王在北面平定代郡、云中郡后统率匈奴军队进入萧关,直取长安,纠正天子的错误,来安定高祖庙。
希望诸王勉力去做。
楚元王的儿子、淮南的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各自心有所专不沐浴已十多年了,怨恨深入骨髓,早想有所行动,只是我尚未得知诸王的心意,不敢听命。
现在诸王侯如能保存延续将要灭绝的国家,扶弱除强安定刘氏,这是宗庙社稷所希望的。
我国虽贫穷,但节衣缩食积蓄金钱遍修兵器甲胄,积聚粮食,夜以继日地努力已三十多年了。
都是为了今天,希望诸王利用这些条件。
能逮捕杀死大将军的,赏赐黄金三千斤,封邑三千户;逮捕杀死副将的,赏赐黄金二千斤;逮捕杀死俸禄二千石的官员,赏赐黄金一千斤,食邑一千户;逮捕俸禄一千石的官员,赏赐黄金五百斤,封邑五百户;以上有功的人都可封为列侯。
那些带着军队和城邑来投降的,士兵有万人,城中户口万户,赏赐等同得到大将军;士兵、城中户数五千的,赏赐等同得到将军;士兵、城中户数三千的,赏赐等同得到副将;士兵、城中户数一千的,赏赐等同得到二千石的官员;那些投降的小官吏也依职位差别受到封爵赏金。
其他封赏都一倍于汉朝规定。
那些原有封爵城邑的人,不仅保持原状还会增加。
希诸王明确向士大夫们宣布,我不敢欺骗他们。
我的金钱遍及天下,不一定非到吴国来取。
诸王日夜使用也不会用完。
有应赏赐的人告诉我,我将前往送给他,恭敬地奉告诸王。”七国反叛的书信告知天子后,天子派太尉条侯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个将军,去攻打吴楚;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将军栾布攻打齐;大将军窦婴驻扎在荥阳,监视齐、赵的军队。
吴楚反叛的书信被人们知道时,汉朝的军队还未出动,窦婴也未出发,向皇史记帝称赞曾当过吴王丞相的袁盎。
袁当时正赋闲在家,皇帝下诏召见他。
皇帝正和晁错一起筹算军队的军粮的事,皇帝问袁盎说:“你曾做过吴王的丞相,知道吴国臣子田伯禄的为人吗?现在吴、楚反叛,你看法如何?”袁盎回答说:“不值得忧虑,马上就能打败他们。”皇帝说:“吴王靠铜矿铸造钱币,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豪杰,在头发白了的时候举兵作乱,如果没有周全的计谋,哪里会发动反叛呢?为何说他不能有所作为呢?”袁盎回答说“:吴国有铜矿、煮盐之利是实,哪里能得到豪杰并且诱惑他们呢?假如吴王真能得到豪杰,也应该辅佐吴王做合理的事,就不会反叛了。
吴王所诱惑的都是无赖子弟,逃亡铸钱的奸邪之徒,所以才互相勾结反叛。”晁错说“:袁盎分析的对。”皇帝问“:怎样才能拿出好的对策呢?”袁盎说“:希望屏退左右。”皇帝便让身边的人退下,只留晁错在。
袁盎说:“我所说的,为人臣的也不能知道。”于是又屏退晁错。
晁错急忙到东厢回避,他对此十分恼恨。
皇帝最后又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楚相互往来的书信说‘高祖封立刘氏子弟为王,并有各处的分封土地。
现贼臣晁错擅自贬谪责罚诸侯,削夺诸侯的土地’。
他们用造反的名义共同向西进攻联合诛讨晁错,恢复了原来封地就会罢兵。
现在的计策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过,恢复原来被削减的封地,兵不血刃就可平息战端。”于是皇帝沉默了很长时间后说“:只是真实的情况怎样呢,我不会因爱一人而拒绝天下的。”袁盎说“:我愚蠢的计策就只能这样,还望皇帝深思熟虑。”于是任命袁盎做了太常,吴王弟弟的儿子德侯做了宗正。
袁盎秘密准备行装。
十多天后,皇帝派中尉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行东市,晁错身着朝服在东市被杀。
然后就派袁盎以侍奉宗庙的太常身份,德侯以辅助亲戚的身份,按照袁盎的计划出使告知吴王。
到了吴国,吴楚的军队已进攻梁国营垒了。
宗正因有亲戚的关系,先进见吴王,谕告吴王跪拜接诏。
吴王听说袁盎来了,也知道他要说服自己,笑着回答说:“我已经成为东帝,还跪拜谁呢?”不肯见袁盎并把他扣留在军中,想胁迫袁盎做将军,袁盎不肯,就派人包围守卫他并打算杀他。
袁盎得以趁夜色逃出,徒步跑到梁王军营然后归朝报告。
条侯乘坐六匹马拉的传车,会师荥阳。
到洛阳看见剧孟,高兴地说:“七国反叛,我乘传车到达这里,没有想到会安全抵达。
还以为诸侯们已经得到了剧孟,剧孟现在没有起兵的动静,我又占据荥阳,荥阳以东没有值得忧虑的了。”到达淮阳,询问父亲绛侯从前的门客邓都尉说“:怎样才能拿出好的计策呢?”门客说“:吴兵锐气正盛,和他们交战很难取胜。
楚兵浮躁,锐气不能保持长久。
现在为将军提出一个计策,不如率军在东北的昌邑筑垒坚守,把梁国放弃给吴军,他们一定会以全军去攻梁。
将军深沟高垒坚守,只派轻装的军队断绝淮河泗水交汇处,阻塞吴军粮道。
吴梁之间相持疲惫且粮草耗尽,然后以精锐的部队去制服疲惫的部队,吴国必败。”条侯说:“好。”便按他的计策,坚守昌邑南边,并派轻装军队断绝吴军的粮道。
吴王初发兵时,大臣田伯禄大将军说“:军队集结一起西进而不从其他道路派出奇兵,难以成功。
我愿率领五万人另沿长江、淮水而上,收聚淮南、长沙的军队攻入武关,和大王会师,这也是一条奇计啊。”吴王太子规劝吴王说“:父王是以造反为旗号的,很难将军队委借别人,如他也造你的反该怎么办呢?而且他人拥有军队单独行动,许多其他利害关系难以预料,徒然损害我们自己。”吴王就没有应允田伯禄的建议。
吴国一位年轻的桓将军对吴王说:“吴国大多是步兵,适宜在险要地形作战;汉军多战车、骑兵,适宜在平地作战。
希望大王不必攻占沿途城邑,径直放弃离开,迅速西进占领洛阳兵器库,吃敖仓粮食,依山河险要来命令诸侯,即令不能入关,天下大局亦已定。
假如大王行进迟缓,滞留攻城,待汉军战车骑兵一到,冲入梁国、楚国的郊野,事情就失败了。”吴王征询年老将军们的意见,他们说:“作为年轻人推进争先的计策还可以,但他哪能知道深远的计谋呢?”于是吴王又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策。
吴王专断地集中兵力亲自率领,还未渡过淮河,就先给众多宾客授予将军、校尉、侯、司马等职务,只剩周丘没被任用。
周丘,下邳人。
逃亡吴国,平时嗜酒,行为不端,吴王鄙薄他因而不用。
周丘拜见吴王说:“我无能,不敢要求率领军队,希大王给我一个汉朝符节,我定能报效大王。”吴王就给了他符节。
周丘得到符节后,连夜驰入下邳。
下邳当时听说吴王反叛,都去守城。
周丘到了宾舍,召来下邳县令,让随从人员借罪名斩杀了他。
又召集他弟兄们交好的官吏富豪说“:吴王造反军将到,到后杀下邳人不过是吃一顿饭的功夫。
现在投降,家室定能保全,有才能的人还可以封侯。”这些人出去后互相转告,下邳人全投降了。
一夜功夫周丘得到三万人,派人报告吴王后,就率领他的军队,向北攻占城邑。
等到了城阳,军队已发展至十多万人,攻破城阳中尉的军队。
后来听说吴王战败逃走,自己估计无法和吴王共同成就事业,就率军返回下邳。
还未到达,后背毒疮发作而死。
二月中旬吴王军队被击垮,战败而逃。
于是皇帝颁布命令给将军们“:听说行善的人,上天报答他福;作恶的人,上天降灾祸给他。
高祖皇帝亲自表扬功德,封立诸侯,幽王、悼惠王的封爵断绝了,孝文皇帝哀怜他们,格外给予恩惠,封立幽王儿子遂、悼惠王的儿子濞为王,让他们奉祀他们先王的宗庙,成为汉朝的藩国,恩德齐天,与日月同光。
吴王刘濞背反恩德道义,引诱天下罪人,扰乱天下币制,称病不入朝二十多年,主管大臣多次呈请惩治其罪行,孝文皇帝宽待他,望他改过从善。
现竟与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盟约反叛,做出无道的事,发兵危害宗庙,残杀大臣和汉朝使者,胁迫百姓,乱杀无辜,烧毁民舍,挖掘坟墓,极为暴虐。
现胶西王刘濞等更大逆不道,烧毁宗庙,掠夺庙中皇室器物,我甚为痛恨他们。
我穿着白衣避开正殿,将军们要勉励士大夫们攻击叛逆。
你们攻击敌军,杀敌人有功,对捕捉到的官员,俸禄是相当三百石以上者都杀无赦。
胆敢议论诏书而不按此行事的都处腰斩之刑。”当初吴王渡过淮河与楚王向西进军,在棘壁打败汉军,乘胜前进,锐气极史记盛。
梁孝王害怕了,派六个将军攻打吴王,梁王的两个将军又被打败,士卒逃回,梁王多次向条侯求援,条侯不答允,梁王派使者在皇帝面前说条侯坏话,皇帝命条侯救援梁国,条侯仍坚不出兵。
梁王派韩安国和为国事而被杀的楚国丞相的弟弟张羽做将军,才稍微打败吴国的军队,吴军想西进,梁国据城坚守,吴军不敢到西边去,就跑到条侯驻军的地方,在下邑与条侯的军队相遇。
吴军想与条侯作战,但条侯坚守营垒不出战,吴军粮绝,多次向条侯挑战未果,就夜袭条侯营垒,惊扰东南方向。
条侯派人在西北方向设防,吴军果然从西北方向入侵。
吴军大败,士兵大部饿敝死或叛逃溃散。
于是吴王和他的部下几千壮士连夜渡过长江逃至丹阳,得到东越保护。
东越原有军队一万多人,又收集吴国逃兵。
汉朝派人厚利诱惑东越,东越即骗吴王出去劳军,乘机用矛戟刺杀吴王,将其头颅用快车献报汉朝皇帝。
吴王儿子子华、子驹逃亡闽越。
吴王弃军逃跑时,他的军队就溃散了,大多陆续投降了太尉、梁王的军队。
楚王兵败自杀而亡。
齐的胶西王、。。川王围攻齐国的临。。,三个月攻不下,汉朝军队到来,他们各自率领军队回去。
胶西王赤膊光脚,坐在草席上喝着水向母亲王太后谢罪。
王太子刘德说:“汉军远道而来,我看他们已很疲惫,可以袭击他们,希望收集大王的剩余军队进攻汉军,如不能取胜就逃入大海也不算晚啊。”胶西王说“:我的士兵已经溃散无用了。”他没听太子的话。
汉朝的将军弓高侯颓当送给胶西王的信写道:“奉诏前来诛讨不义的人,投降的可赦罪并恢复原爵位、封土;拒降的诛灭他们。
大王何去何从,我等待答复以采取行动。”胶西王到汉军营垒前赤膊叩头谒见说:“我刘濞违反王法,惊骇百姓,劳将军远道来这个穷国,请求惩处我以碎尸万段的罪。”弓高侯手持金鼓来见他,说:“大王为战事所苦,我希望知道大王发兵的经过。”胶西王叩头膝行回答说“:晁错是当政大臣,他改变高祖皇帝法令,侵夺诸侯的土地,我认为这是不道义的,担心他会败乱天下,所以七国发兵是要诛杀晁错。
现听说晁错既已被诛,我们就收兵而归。”将军说“:大王认为晁错不好,为何不先向天子报告?未得皇帝诏书虎符擅自发兵攻打遵守王法的正义侯国。
由此看来,你们的本意并非仅只要杀晁错啊。”随即宣读诏书后说“:大王自己考虑该怎么办吧!”胶西王说“:像我这样的人死有余辜。”就自杀了。
太后、太子也都跟着死去。
胶东王、。。川王、济南王也先后死去,封国废除收归汉朝。
郦将军围攻赵都城十个月才攻克,赵王自杀,济北王因被劫持的缘故,才幸免被诛,被徙封为。。川王。
当初吴王刘濞带头反叛,把楚军和吴军合在一起,联合齐赵的军队。
正月起兵作乱,三月全线溃散,只有赵国最后被攻克。
景帝又封楚元王的小儿子平陆侯刘礼为楚王,作为楚元王的继承人,徙封汝南王刘非统辖吴国原有封地,做江都王。
太史公说:吴王刘濞所以被封吴王,是因其父被贬谪的缘故。
吴王能够免除赋税,支使民众是因他拥有铜矿、海盐的便利。
叛逆作乱的念头是因儿子被打死萌生的。
因象棋争执而发难,最后国灭身亡;亲近外族的越人而谋害同宗,最后自己死亡。
晁错为国深谋远虑,反而祸及自身。
袁盎善于权术游说,最初受宠,最后遭受屈辱。
所以古时候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山、海也不分封给诸侯。
“不要亲近夷狄,以致疏远宗亲”,大概是对吴王说的吧?“不要做出谋划策的带头人,否则会受到惩罚”,岂不是说的袁盎、晁错吗?

吴王濞列传相关文章

  • 应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300章 - - 姓氏:应姓氏祖宗:应侯姓氏起源: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后。武王克商后,封其第四子于应(今 河南鲁山县),为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 氏姓氏郡望:未知姓氏堂号:堂号:&l...
  • 北齐李后为地仙》原文翻译 - - 《庸庵笔记》下卷 - - 其后,美人复至斋中夜谈,王生问曰:“汝言李后为地仙,今果何在?”美人曰;“君十九世前为北周长安令。方祖娥之居长安尼寺也。适周天元皇帝即位,淫侈逾皮,连立五皇后,意...
  • 变了形的文化样品》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雍也 - - 下面两节,孔子感慨起当时的文化问题了。看起来是两节闲文,毫不相干的话。研究起来,必须要配合春秋战国的历史时代。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讲到春秋...
  • 论务农》原文翻译 - - 《贞观政要》下卷 - -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 杨大洪》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400篇 - - 大洪杨先生涟,微时为楚名儒,自命不凡。科试后,闻报优等者,时方食,含哺出问:“有杨某否?”答云:“无。”不觉嗒然自丧,咽食入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众劝令录遗才;公...
  • 聂小倩》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100篇 - -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又顾殿东...
  • 用间篇译文及注释》原文翻译 - - 《孙子兵法》译文 - - 孙子说:凡兴兵10万,千里征战,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不能从事耕作的有70万家。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胜于一旦,如果吝啬爵禄...
  • 离娄章句下·第十八节》原文翻译 - - 《孟子》离娄章句 - -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闲雨...
  • 摽有梅》原文翻译 - - 《诗经》风 - -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第八十二回·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原文翻译 - - 《西游记》后50回 - - 却说八戒跳下山,寻着一条小路,依路前行,有五六里远近,忽见二个女怪,在那井上打水。他怎么认得是两个女怪?见他头上戴一顶一尺二三寸高的篾丝髟狄髻,甚不时兴。呆子走近前叫声&ldquo...
  • 实战》原文翻译 - - 《百战奇略》第五卷 - - 【原文】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①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备吴...
  • 何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50章 - - 姓氏:何 姓氏祖宗:韩安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
  • 王义山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200章 - - 王义山 千年调(游葛岭归有感) 胜地独湖山,满堂贮风月。歌舞太平气象,雪回云遏。红鞋朱帽,隔岸唤船,芙蓉万叠。人稀到,这清绝。 因思旧事,庄敞平泉宅。莫与他人树石,对儿孙说。难全晚...
  • 志第三十二·礼十》原文翻译 - - 《明史》100章 - - 巡狩 东宫监国 皇长孙监国 颁诏仪 迎接诏赦仪 进书仪 进表笺仪乡饮酒礼 蕃王朝贡礼 遣使之蕃国仪 蕃国遣使进表仪 品官相见礼庶人相见礼   巡狩之制   永乐六年北巡...
  • 列传第九十四·逆臣》原文翻译 - - 《元史》250章 - - 铁失者,当英宗即位之初,以翰林学士承旨、宣徽院使为太医院使。未逾月,特命领中都威卫指挥使。明年,改元至治,有珍珠燕服之赐。三月,特授光禄大夫、御史大夫,仍金虎符、忠翊侍卫亲军...
  • 列传第七十六·儒学一》原文翻译 - - 《元史》200章 - - 前代史传,皆以儒学之士,分而为二,以经艺颛门者为儒林,以文章名家者为文苑。然儒之为学一也,《六经》者斯道之所在,而文则所以载夫道者也。故经非文则无以发明其旨趣;而文不本于六艺...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原文翻译 - - 《旧唐书》200章 - - 汉宣帝曰:"使政平讼息,民无愁叹,与我共理,其惟良二千石乎!"故汉代命官,重外轻内,郎官出宰百里,郡守入作三公。世祖中兴,尤深吏术,慎选名儒为辅相,不以吏事责功臣;政优则增秩赐金,绩负则论...
  • 于忠传》原文翻译 - - 《魏书》50章 - - 于祚之弟于忠,字思贤,本来字千年。年轻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职。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刑政颇为严峻,其左右侍臣,不少人由于对她稍有指责而被治罪。于忠为人朴直少言,所以始终没有犯什么...
  • 崔道固传》原文翻译 - - 《宋书》100章 - - 崔道固,清河人,世祖时代,以能干被赏识,当太子屯骑校尉,左军将军。大明三年(459),出外当齐、北海二郡太守。百姓焦恭挖开古墓,搞到一套玉铠。崔道固搜索到手,献给朝廷,并把焦恭捉起来...
  •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原文翻译 - - 《战国策》9至16卷 - - 《战国策》卷十四 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提要】苏秦与张仪为各自的政治主张跑遍了每个国家,二人对国君们的游说虽没有发生在同一时间,但二人的说辞针锋相对、互为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