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 > 陈书 > 100章 > 袁宪传

陈书

《陈书》100章袁宪传

《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书》,二十四史之一,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陈书》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陈书》章节目录: 《50章》 《100章

袁宪传

书籍:陈书章节:100章更新时间:2017-04-09
袁宪字德章,是尚书左仆射袁枢的弟弟。他年幼时聪慧敏捷,勤奋好学,气度不凡。梁武帝修建学校,辟设五馆,其中一馆位于袁宪住宅西面,袁宪常常招引诸生,同他们谈论,每每有新意,都出人意料,当时的名流之辈都大为叹服。
大同八年(542),武帝撰写《孔子正言章句》,诏书颁至国学,宣明武帝的意旨。袁宪当时十四岁,被召为国子《正言》生,他去拜见祭酒到溉,到溉以目光相送,喜欢他的神采。他在国学一年后,国子博士周弘正对他的父亲袁君正说:“令郎今年想参加策试吗?”君正说:“经书义理理解不深,不敢叫他参加策试。”过了数天后,袁君正派门下宾客岑文豪同袁宪一道去问候周弘正,恰遇弘正要登席讲授,弟子云集,便邀袁宪入室,授给他尘尾,令袁宪立义讲授。当时谢岐、何妥在座,弘正对他俩说:“二位贤士研究透了微奥含蓄之理,该不会害怕这个年轻人吧!”何、谢于是轮流发问,穷极思想情趣方面,袁宪同他们轮番数次,应对娴熟敏捷。弘正对何妥说:“任凭卿发问,不要以童稚相欺。”当时学堂座无虚席,观看者纷至沓来,而袁宪神情自如,辩论起来游刃有余。弘正也多次质询袁宪,始终没能让他诚服,便告诉岑文豪说:“卿回去告诉袁吴郡,此郎已能替代博士了。”当时学生门徒参加策试,大多行贿赂。文豪叫准备干肉,袁君正说:“我怎么能用钱为我儿买科第呢?”学司忌恨他。等到袁宪策试时,争相质问。袁宪随问随答,剖析如流。到溉后来对袁宪说:“袁君正后继有人了。”君正要回到吴郡,到溉于征虏亭为他饯行,对君正说:“昨天考生萧敏孙、徐孝克,并不是不能释义,只是风度气量才识,跟令郎相比差远了。”不久举为高第。以贵公子之身份娶南沙公主为妻,即梁简文帝的女儿。
大同元年(535),袁宪初任秘书郎。太清二年(548),迁任太子舍人。侯景叛逆,袁宪东回吴郡,不久父亲去世。因哀伤过于毁顿。敬帝承应制令,征辟他为尚书殿中郎。高祖为宰相,任命他为司徒户曹。永定元年(557),任中书侍郎,陈书兼散骑常侍。与黄门侍郎王瑜一起出使北齐,多年未返,天嘉初年才得以回还。四年诏令再任中书侍郎,管辖侍中省。太建元年(569),任给事黄门侍郎,还主持太常事务。二年调任尚书吏部侍郎,不久任散骑常侍,侍奉太子。三年迁任御史中丞,兼羽林监。当时豫章王陈叔英不奉守法度,强夺人马,袁宪将此事一一奏禀皇上,叔英因此获罪免官,自此朝野上下都畏惧他。
袁宪详悉朝廷典章,尤其通晓听讼断狱,如有案件未知实情而法官断案的,袁宪即使利用闲暇时间,也总替之上言,为很多蒙冤者昭雪。袁宪曾陪宴承香阁,宾客退席后,高宗留下袁宪和卫尉樊俊移席山亭,边谈边吃持续了一整天。高宗看着袁宪而对樊俊说:“袁家从来就出人才。”他如此被推重。
五年入任侍中。六年任吴郡太守,因此职曾为父任而坚决推辞不就,于是改授为明威将军、南康内史。九年服官任满,任散骑常侍,兼吏部尚书,不久正式任命。袁宪以自己久居清显之职,多次上表要求解职,高宗说:“其他人在职,屡有匿名信。卿处理事务多年,可称得上清廉,因才施用,且不必答谢。”十三年迁任右仆射,参掌铨选职官之事。在此之前袁宪的长兄简懿子为左仆射,到袁宪为右仆射时,朝内官员看见简懿叫大仆射,看见袁宪叫小仆射,朝廷以此为荣。
高宗病重,袁宪同吏部尚书毛喜一起受遗诏。始兴王陈叔陵叛逆,袁宪指挥部署,立了大功。后主病笃,握着袁宪的手说:“我儿尚小,后事托付给卿。”袁宪回答说:“众心所望,希望圣体早日康复,后事之旨,岂敢奉诏。”因功封为建安县伯,食邑四百户,兼太子中庶子,其他职务不变。不久任侍中、信威将军、太子詹事。
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举行释奠之礼,袁宪于是上表请求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晋号云麾将军,置佐史。皇太子颇不遵守典章制度,袁宪亲自上表劝谏共十条,皆援引古今之事,言辞恳切,太子虽表面上接受,而内心毫无悔改之意。后主想立宠姬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太子,曾从容言及此事,吏部尚书蔡征顺旨称赏,袁宪严肃地驳斥说:“皇太子乃国家继承人,万民归心。卿是何等人,随便谈论废立事!”夏,竟废太子为吴兴王。后主知道袁宪有规谏一事,叹曰:“袁德章确为刚正之臣。”即日诏命为尚书仆射。
祯明三年(589),隋军来伐,隋将贺若弼纵火焚烧宫城北掖门,宫门卫士全都逃散,朝内官员很快各自离去,只有袁宪卫侍左右,后主对袁宪说:“我从来待卿不厚于其他人,今日见卿,才知岁寒知松柏后凋之故。”后主惊恐不安想避开,袁宪严肃地说:“隋兵入侵,必无所犯,大局已定,陛下安然处之。臣希望陛下整理好衣冠,御驾前殿,依照梁武帝见侯景旧例。”后主不同意,便下榻而去,袁宪从后堂景陽殿入,后主投入井中,袁宪边拜边哭而出。
京城陷落,袁宪入隋,隋任命他为使持节、昌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昌州刺史。隋开皇十四年(594)诏令授官晋王府长史。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岁。追赠大将军,追封安城郡公,谥曰简。其长子袁承家,在隋做官至秘书丞、国子司业。

袁宪传相关文章

  • 医者某生》原文翻译 - - 《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 - - 吴惠叔言,医者某生,素谨厚,一夜,有老媪持金钏一双就买堕胎药,医者大骇,峻拒之。次夕,又添持珠花两枝来,医者益骇,力挥去。越半载余,忽梦为冥司所拘,言有诉其杀人者。至则一披发女子,项勒...
  • 爵禄不能移——闵子骞》原文翻译 - - 《论语别裁》雍也 - - 上面说明了学问与从政的关系;下面则说到闵子骞不为费宰。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家找孔子第一流的学生从政,他们当然不会干。于...
  •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原文翻译 - - 《儒林外史》下卷 - - 话说僧官正在萧金铉三人房里闲坐,道人慌忙来报:“那个人又来了。”僧官就别了三位,同道人出去,问道人:“可又是龙三那奴才?”道人道:“怎么不是?他这一回...
  • 雹神》原文翻译 - - 《聊斋志异》100篇 - - 王公筠仓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谒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 干旄》原文翻译 - - 《诗经》风 - -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原文翻译 - - 《三国演义》后60回 - - 却说孙权求计于吕蒙。蒙曰:“吾料关某兵少,必不从大路而逃,麦城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彼军至,不可与敌,只可随后掩杀。彼军定...
  • 登涉》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内篇 - - 或问登山之道。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之下,白骨狼藉。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
  • 近战》原文翻译 - - 《百战奇略》第七卷 - - 【解析】本篇以《近战》为题,旨在阐述采用“近而示之远”的佯动战法奇袭歼敌的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在与敌人隔河对抗时,倘若打算从近处进击敌人,就要采取多设疑兵之...
  • 老人推恩》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200章 - - 唐世赦宥,推恩于老人绝优。开元二十三年,耕籍田。侍老百岁以上,版授上州刺史;九十以上,中州刺史;八十以上,上州司马。二十七年,赦。百岁以上,下州则史,妇人郡君;九十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
  • 姚勉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700章 - - 姚勉 沁园春(太学补试归涂作) 锦水双龙,鞭风驾霆,来游璧池。有一龙跃出,精神电烨,一龙战退,鳞甲天飞。一样轩拏,殊途升蛰,造化真同戏小儿。时人眼,总羡他腾踏,笑我卑栖。 促装且恁西归...
  • 杂传第四十五》原文翻译 - - 《新五代史》100章 - - ○李崧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书奏之职,非荛所当...
  • 魏徵》原文翻译 - - 《旧唐书》100章 - - ○魏徵 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陽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
  • 董刘马陈董吕传》原文翻译 - - 《三国志》50章 - - (董和传、刘巴传、马良传、马谡传、陈震传、董允传、黄皓传、陈祗传、吕乂传) 董和传,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 人,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 州人。 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家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任...
  • 明帝纪第三》原文翻译 - - 《三国志》50章 - - (曹睿) 明帝纪,明皇帝名睿,字元仲,是文帝曹丕所立的太子。他从小备受祖父武帝喜爱,常随他参加宫廷宴会及朝政活动。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文帝黄初二年(221),被封为齐公,次年晋封为平...
  • 何武王嘉师丹传》原文翻译 - - 《汉书》100章 - - 【原文】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宣帝时,天下和平,四夷宾服,神爵、五凤之间屡蒙瑞应。而益州刺史王襄使辩士王褒颂汉德,作《中和》、《乐职》、《宣布》诗三篇。武年十四五,与...
  • 天下合纵使魏加》原文翻译 - - 《战国策》17至24卷 - - 《战国策》卷十七 楚策四(天下合纵使魏加) 【提要】运用比喻是战国策士们常用的论说战术。善于运用比喻,会胜过许多抽象的论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原文】...
  • 皮日休诗词大全》原文翻译 - - 《全唐诗》700章 - - 卷六百一十四 卷614_1 《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皮日休 先生一向事虚皇,天市坛西与世忘。 环堵养龟看气诀, 刀圭饵犬试仙方。 静探石脑衣裾润,闲炼松脂院落香。 闻道征贤须有诏,不...
  • 刘禹锡经典唐诗》原文翻译 - - 《全唐诗》400章 - - 卷三百五十九 卷359_1 《送春词》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 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半夏 释名 守田、水玉、地文、和姑。 气味 (根)辛、平、有毒。 主治 1、老人风痰。用半夏( 泡七次,焙过)、硝石各半两, 共研为末,加入白面捣匀,调水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
  • 巴戟天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巴戟天 释名 亦名不凋草、三蔓草。 气味 (根)辛、甘、微温、无毒。 主治 风湿、脚气、肾虚、阳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