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籍 > 反经 > 上卷 > 政体

反经

《反经》上卷政体

《反经》是一本实用性韬略奇书,由唐代赵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种领域,并且还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逻辑体系严密、涵盖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是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反经》由唐人赵蕤著,具文学、史料、镜鉴三重价值。原名《长短经》,有是非、得失、长短、优劣的意思。

《反经》章节目录: 《上卷》 《下卷

政体

书籍:反经章节:上卷更新时间:2020-01-20
(议曰:夫政理,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行,次论政体焉。)

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以齐一之。谓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夫教诲之政,有自来矣。何以言之?管子曰:“措国于不倾之地,有德也。”

(周武王问于粥子曰:“寡人愿守而必存,攻而必得,为此奈何?”对曰:“攻守同道,而和与严,其备也。故曰:和可以守而严不可以守,严不若和之固也;和可以攻而严不可以攻,严不若和之得也。故诸侯发政施令,政平于人者,谓之文政矣。接士而使吏,礼恭侯于人者,谓之文礼也;听狱断刑,治仁于人者,谓之文诛矣。故三文立于政,行于理,守而不存,攻而不得者,自古至今,未之尝闻。”

《尸子》曰:“德者,天地万物之得也;义者,天地万物之宜也;礼者,天地万物之体也。使天地万物,皆得其宜、当其体,谓之大仁。”

文子曰:“夫人无廉耻,不可以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也。法能杀人,不能使人孝悌;能刑盗者,不能使人有廉耻。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非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诸不用,礼义修而任得贤也。”又曰:“夫义者,非能尽利天下者也,利一人而天下从;暴者,非能尽害海内者也,害一人而天下叛。故举措废置,不可不审也。”)

积于不涸之仓,务五谷也。

(晁错说汉文帝曰:“今土地人民,不减于古,无尧、汤之水旱,而蓄积不及古者,何也?地有遗利,人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辟,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人未尽归农也。当今之务,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人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之人入粟塞下,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则富人有爵,农人有钱,粟有所余,而国用饶足。不过三载,塞下之粟必多矣。”

汉景帝诏曰:“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毋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为天下先,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

《盐铁论》曰:“国有沃野之饶,而人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有山海之货,而人不足于财者,不务人用而淫巧众也。”)

藏于不竭之府,养桑麻,育六畜也。

(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劝农桑,益种树,可克衣食物。吏发人取庸,采黄金珠玉者,坐赃为盗,二千石,听者与罪同。”

《申鉴》论曰:“人不畏死,不可惧之以罪;人不乐生,不可劝之以善。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也。”)

下令于流水之原,以顺人心也。

(尉缭子曰:“令,所以一众心也。不审所出,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也。出令之法:虽有小过,无更,则众不二听,即令行矣。”

《尹文子》曰:“文之于武也,令有必行,有不必行者。‘去贵妻,卖爱妾’,此令必行者也。因曰:‘汝无敢恨,汝无敢思。’此令不行者也。故为人上者,必慎所出令焉。”

文子曰:“治国有常,而利人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也。”)

使士于不诤之官,使人各为其所长也。

(孙卿曰:“相高下,序五谷,君子不如农人;通财货,辨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若夫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言必当理,事必当务,然后君子之所长。”

文子曰:“力胜其任,即举之不重也;能务其事,则为之不难也。”)

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

(议曰:孔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礼也。”故三军大败,不可斩;狱犴不治,不可刑。何也?上教之不行,罪不在人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诫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即可也。陈道德以先服之,犹不可,则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则废不能以惮之,而犹有邪人不从化者,然后待之以刑矣。”

袁子曰:“夫仁义礼智者,法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夫礼教之法,先之以仁义,示之以礼让,使之迁善,日用而不知。儒者见其如此,因曰:治国不须刑法。不知刑法承于下,而后仁义兴于上也。法令者,赏善禁淫,居理之要。商、韩见其如此,因曰:治国不待仁义为体,故法令行于下也。故有刑法而无仁义则人怨,怨则怒也;有仁义而无刑法则人慢,慢则奸起也。本之以仁,成之以法,使两道而无偏重,则治之至也。”故仲长子曰:“昔秦用商君之法,张弥天之网。然陈涉大呼于沛泽之中,天下响应。人不为用者,怨毒结于天下也。”

桓范曰:“桀、纣之用刑也,或脯醢人肌肉,或刳割人心腹,至乃叛逆众多,卒用倾危者,此不用仁义为本者也。”故曰:“仁者,法之恕;义者,法之断也。是知仁义者乃刑之本。故孙子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此之谓矣。)

开必得之门,信庆赏也。

(《吕氏春秋》曰:“夫信立则虚立,可以赏矣。六合之内皆可以为府矣。人主知此论者,其王久矣;人臣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徐干《中论》曰:“天生蒸民,其情一也。刻肌亏体,所同恶也。被玉垂藻,所同好也。此二者常在,而人或不理其身,有由然也。当赏者不赏,而当罚者不罚,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则为恶者轻于国法,而恬其所守。苟如是,虽日用斧钺于市,而人不去恶矣;日赏赐爵禄于朝,而人不兴善矣。”

蜀张裔谓诸葛亮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以无功取,刑不可以势贵免。此贤愚之所以咸忘其身也。)

不为不可成,量人力也。

(文子曰:“夫债少易偿也,职寡易守也,任轻易劝也。上操约少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以为君为臣,久而不相厌也。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重为任而罚不胜,危为难而诛不敢。人困于三责,即饰智以诈上,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也。”

《新语》曰:“秦始皇设刑法,为车裂之诛,筑城域以备胡越,事愈烦,下愈乱;法愈众,奸愈纵。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不求不可得,不强人以其所恶也。

(故其称曰:政者,政之所行,在顺人心;政之所废,在逆人心。夫人恶忧劳,爱逸乐。逸乐之人,恶贫贱;富贵之人,恶危坠;存安之人,恶绝灭。生生者育之。能逸乐之,则人恐之忧劳;能富贵之,则人恐之贫贱;能存安之,则人恐之危坠;能生育之,则人恐之绝灭。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亦叛。

晏子曰:“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仁者必成。反义而行,背仁而动,未闻能成也。”

《吕氏春秋》曰:“树木茂则禽兽归之,水源深则鱼鳖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故曰: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之为道,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也。)

不处不可久,不偷取一世宜也。

(董仲舒论安边之策,欲令汉与匈奴和亲,又取匈奴爱子为质。班固以匈奴桀骜,每有人降汉,辄亦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安肯以爱子为质?孝文时,妻以汉女,而匈奴屡背约束,昧利不顾,安在其不弃质而失重利也?夫规事建议,不图万事之固,而偷恃一时之事者,未可以经远。”

晁错说汉文帝令人入粟塞下,得以拜爵,得以赎罪,上从之。

荀悦曰:“圣人之政,务其纲纪,明其道义而已。若夫一切之计,必推其公议,度其时宜,不得已而用之,非有大故,弗由之也。”)

知时者,可立以为长。

(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管子曰:“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

《语》曰:“圣人修备以待时也。”)

审于时,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

(议曰:孙卿曰:“盗王者之法,与王者之人为之,则亦王矣;盗霸者之法,与霸者之人为之,则亦霸矣;盗亡国之法,与亡国之人为之,则亦亡矣。夫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矣;与端诚信令之士为之,则霸矣;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矣。三者,明主之所谨择,此能察于用也。”

管仲曰:“大位不仁,不可授以国柄;见贤不让,不可与尊位;罚避亲戚,不可使主兵;不好本事,不可与都邑。”又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崇;斗士食于功,则卒轻死。使二者设于国,则天下理。”

傅子曰:“凡都县之考课有六:一曰以教课治,则官慎德;二曰以清课本,则官慎行;三曰以才课任,则官慎举;四曰以役课平,则官慎事;五曰以农课等,则官慎务;六曰以狱课讼,则官慎理。此能备官也。)

故曰:明版籍、审什伍、限夫田、定刑名、立君长、急农桑、去末作、敦学教、校才艺、简精悍、修武备、严禁令、信赏罚、纠游戏、察苛克,此十五者,虽圣人复起,必此言也。

夫欲论长短之变,故立政道以为经焉。

政体相关文章

  • 鲍姓氏起源》原文翻译 - - 《百家姓》200章 - - 姓氏:鲍姓氏祖宗:裔叔牙姓氏起源:古代春秋时,远古大禹的后裔叔牙,受封为鲍邑(在今山东丙城 县)的首领,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世代相传姓鲍。姓氏郡望:姓苑》记载:“系出姒姓。夏禹后...
  • 败功》原文翻译 - - 《反经》上卷 - - 《文子》曰:“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不失人心者,必见信。”故仁义者,天下之尊爵也。何以言之?昔者楚恭王有疾,召其大夫曰:“不谷不德,少主社稷,失先君之绪,覆楚国之...
  • 守道》原文翻译 - - 《韩非子》前30章 - - 圣王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极者赏厚,情尽者名立。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上下相得,故能使用...
  • 曰仁义,礼智信①。此五常,不容紊②。》原文翻译 - - 《三字经》40节 - - [原文]曰仁义,礼智信①。此五常,不容紊②。  [注释]  ①仁:指爱心等善良品德。 义:做应当做的事。 礼:指人事礼节。 智:同知,指有才识而明道理。 信:指诚实,信用。  ②常:天道之...
  • 任能》原文翻译 - - 《抱朴子》外篇 - - 或曰:“尾大於身者, 不可掉;臣贤於君者, 不可任. 故口不容而强吞之者必哽, 才非匹而安仗之者见轻.”抱朴子曰:“诡哉, 言乎! 昔者荆子总角而摄相事, 实赖二...
  • 舒元舆文》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300章 - - 舒元舆,唐中叶文士也,今其遗文所存者才二十四篇。既以甘露之祸死,文宗因观牡丹,摘其赋中杰句曰:“向者如迓,背者如诀。拆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怨,仰者如悦。”为之泣下...
  • 周召房杜》原文翻译 - - 《容斋随笔》150章 - -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观此二相,则刑措四十年,颂声作于下,不言可知。唐贞观三年二月,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魏征参预朝政。观此三相,则三百年基业之盛,概可见矣。...
  • 张敬齐、徐照的诗词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宋词》500章 - - 张敬齐 贺新郎(寿欧阳新卿) 卓茕欧阳子,是江山、毓秀钟灵,异才间世。怜则韶光三月暮,蓂叶尧阶有四。正天启、悬弧盛事。金鸭亭亭书云篆,散非烟、南极真仙至。来为尔,荐嘉瑞。神清洞...
  • 庄公·庄公十三年》原文翻译 - - 《左传》50章 - - 【经】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夏六月,齐人灭遂。秋七月。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传】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   夏,齐人灭...
  • 志第三十七·百官二》原文翻译 - - 《金史》100章 - - ◎百官二   ○殿前都点检司 宣徽院 秘书监 国子监 太府监 少府监 军器监 都水监 谏院 大理寺 弘文院 登闻鼓院 登闻检院 记注院 集贤院 益政院武卫军都指挥使司 卫尉司 ...
  • 志第四十六 刑法》原文翻译 - - 《新唐书》100章 - - 古之为国者,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知争端也。后世作为刑书,惟恐不备,俾民之知所避也。其为法虽殊,而用心则一,盖皆欲民之无犯也。然未知夫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而可使民迁善远罪而...
  • 王珪》原文翻译 - - 《旧唐书》100章 - - ○王珪 戴胄(兄子至德) 岑文本(兄子长倩 倩子羲 格辅元附) 杜正伦 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人也。在魏为乌丸氏,曾祖神念,自魏奔梁,复姓王氏。祖僧辩,梁太尉、尚书令。父顗,北齐乐陵太...
  • 列传第二十六》原文翻译 - - 《北史》50章 - - 裴骏(从孙敬宪 庄伯 从弟安祖) 裴延俊 裴佗(子让之 孙矩 皇甫和) 裴果 裴宽 裴侠(子祥 肃) 裴文举 裴仁基 裴骏,字神驹,小名皮,河东闻喜人也。父双硕,位恒农太守、安邑子,赠东...
  • 顺帝本纪》原文翻译 - - 《宋书》50章 - - 顺帝号准,字仲谋,小字智观,明帝的第三个儿子。泰始五年(469)七月三日出生。七年(471),封为安成王,食邑三千户。又拜为抚军将军,配给佐史。废帝即位后,任扬州刺史。元徽二年(474),晋...
  • 刘毅传》原文翻译 - - 《晋书》50章 - -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汉城陽景王刘章的后代。父亲刘喈,是丞相掾属。刘毅幼年孝顺父母,少年即有清刚之节。然而好品评人物,王公贵人看到他也有几分惧怕。侨居在平陽,太守杜恕请他...
  • 六元正纪大论篇》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素问篇 -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
  • 缪刺论篇》原文翻译 - - 《黄帝内经》素问篇 -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岐伯对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
  • 许浑的诗全集》原文翻译 - - 《全唐诗》600章 - - 卷五百二十八 卷528_1 《陪王尚书泛舟莲池》许浑 莲塘移画舸,泛泛日华清。 水暖鱼频跃,烟秋雁早鸣。 舞疑回雪态,歌转遏云声。 客散山公醉,风高月满城。 卷528_2 《赠裴处士》许...
  • 鼠曲草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草部 - - 鼠曲草 释名 米曲、鼠耳、佛耳草、无心草、香茅、黄蒿、茸母。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同款冬花。 决明 释名 马蹄决明。 气味 (子)咸、平、无毒。 主治 1、多年...
  • 大豆的功效与作用》原文翻译 - - 《本草纲目》谷部 - - 大豆 释名 菽。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气味 黑大豆:甘、平、无毒。 主治 黑大豆 1、中风口歪。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放入瓶中,泡酒五升。经过一天以上,服酒一升,厚盖被令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