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扶风主人答》创作背景

朝代:唐代诗人:王昌龄古诗:代扶风主人答更新时间:2017-03-10

《代扶风主人答》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此诗借扶风主人之口,揭示了边境征战的惨况,以此希望广大有志之士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有所作为。

注释
⑴扶风:唐代郡名,在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附近。主人:是指客舍主人。
⑵杀气:指秋天的肃杀萧条之气。日彩:指太阳的光辉。日:一本作“月”。
⑶四远:周围。
⑷弥:一本作“迷”。
⑸长铗:用冯谖客孟尝君典故,见《战国策·齐策四》。
⑹就:靠近。
⑺叹:一本作“然”。
⑻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多为叙述离别悲伤,世路艰难之意。
⑼地:一本作“城”。
⑽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罗布泊一带。
⑾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⑿休明:指政治清明。
⒀寰宇:即海内,天下。
⒁少年:指诗人。
⒂封禅: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天地。
⒃刷羽翰:指贤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
⒄三边:泛指边境地区。[2-3] 
作品译文
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余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
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长铗归来乎”的感叹。
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
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在最后那次恶战之中,我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军中统帅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节投河自尽。
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
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现在边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这些都是好兆头啊!时运变迁,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体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诗人王昌龄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 查看详情>>

诗人王昌龄作品: 《小敷谷龙潭祠作》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 《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 《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 《宿京江口期刘昚虚不至》 《初日·初日净金闺》 《句·王维诗天子》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送姚司法归吴

《代扶风主人答》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