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一片花飞春意减》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元好问古诗:蝶恋花·一片花飞春意减更新时间:2021-01-15
注释
①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戊辰岁: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时年诗人十九岁,以秋试留长安。长安:今陕西西安。
②“一片”句:化用唐杜甫《曲江二首》:“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③“常恨”句:化用唐杜牧《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若个:哪一个。入眼:看得上眼。
⑤尊:通“樽”,酒杯。细问:仔细地观赏。拣:挑选。
⑥云锦烂:形容花如云锦,绚丽多彩。
⑦莺声:喻歌女的歌声。红牙板:用以调节乐曲节拍的拍板。多用檀木做成,色红,故名。
⑧鹦鹉盏:即鹦鹉杯,酒器名,用南海产的翠贝制成,形似鹦鹉,故名。
⑨剩把:只把,这里是“只好把”的意思。把,持。长条:较长的花枝。
白话译文
一片落花飞舞,报告着春天减去的消息。几番风雨后,常常憾恨要去赏花为时已晚。哪一个花枝看得上眼,担着酒杯仔细地观赏着春风去挑选。
醉中看花,虽然是繁华艳丽十分灿烂,但此时只注意佳人的歌声,便忽略了红牙板的节奏。留下姣好的歌女和宝贵的鹦鹉杯为伴,改日再来赏花,到那时花枝怕是长成长条了吧。
上阙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所看到的的残春景色。“一片花飞春意减”是对前人词句的化用,有时只是为了妥切地表达词意,不一定是实际感触。看到一片花飞就感到春色稍减,大面积的花落花谢让诗人忧愁不已。自然的变迁当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开花落都有一定的时序,而一片花飞便能感知春意的减损,只有诗人才有这样的敏锐和善感。该词便从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伤春的主题来阐发。“雨雨风风”自然都是寻常事了,经历了雨雨风风的打击,花才会败落,人也一样,不会总是在晴天丽日里生活。诗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人的感情意志都是自己的,外界只是触发你的感知罢了。不怪风雨到来,只怪自己“寻芳”的来迟,没有在春意盎然的时候出来赏花,看花儿逐渐绽放的过程。但诗人并不沉溺在自己的懊悔中感伤不已,诗人赏春的兴致依然高昂。尽管春色已减,仍要仔细探究,留心查看“若个花枝偏入眼”,俗语的运用,显现出少年元好问学词做词的心胸,不是一般儒生的拘谨,而是生动活泼地把诗人的兴奋传达了出来。词写到这里,已经很有层次和意象之趣了。作者在一开始的“一片”花飞意象里,扩展到整个“春意”稍减的面貌,又在亲历“寻芳”的雅兴里,慧眼独具地指向“若个”花枝,又把这个行动融化在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体会到的春风里。该词层次感极强,由近及远,又由远拉近,然后又放手,把诗人带进那个真实的春天里。春意虽减,春风无言,但是春天的感觉仍然是那么浓郁和热烈。年轻的诗人留连花丛,对花畅饮,为自然景色所陶醉着。
下阙进一步抒发诗人陶醉春风里的感慨。“醉里看花云锦烂”紧承上句,写词人细问“花枝”后表现的情态。“只记莺声,不记红牙板”说的是诗人在听到歌妓的婉转歌声后,已经无法听到音乐的节奏了。这里指作者陶醉在自然春光里时,醉里看花,虽然繁华艳丽十分灿烂,但因只注意聆听佳人的歌声,便忽略了红牙板的节奏。作者心中激荡着青春的活力和热情。欣赏着缤纷落花,听着佳人的美妙歌声,觉得特别惬意。下来的两句“留著佳人鹦鹉盏。明朝剩把长条换”抒发了作者仍然沉醉在惜春的情绪里又能超然乐观地看待这一切的情怀。诗人幻想着来日赏花时的情景,不禁陶然。结句体现了作者赏春兴致依然高昂,流连春天的情怀。
该词全篇处处“惜春”,又不明白道出,言与不言之间,颇得运笔之妙。

诗人元好问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元好问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 查看详情>>

诗人元好问作品: 《梨花海棠·梨花如静女》 《江城子·来鸿去燕十年间》 《满江红·三泉醉饮》 《俳体雪香亭杂咏》 《济南杂诗·石刻烧残宴集辞》 《江城子·寄德新丈》 《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促拍丑奴儿·无物慰蹉跎》 《赵大年秋溪戏鸭图》 《月观追和邓州相公席上韵

《蝶恋花·一片花飞春意减》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