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往·倚剑东冥势独雄》创作背景

朝代:明代诗人:俞大猷古诗:独往·倚剑东冥势独雄更新时间:2019-01-25
《舟师》是明代诗人俞大猷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的前两句写海上战斗开始,军队严阵以待,中间四句具体描绘了惊心动魄的作战场面,最后两句写战斗结束后凯旋归来的情景。全诗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雪耻报仇、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抒发胜利的欢乐。
明嘉靖朝后期,倭寇(日本海盗)频频侵袭中国东南沿海,俞大猷与戚继光率兵进击,屡建战功。俞大猷所率军队被称为“俞家军”。此诗写水军练兵演习情景,是作者为胜利的抗倭水师而作。
注释
①舟师:水军。
②“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这里代指俞家水军。
③“扶桑”:语出《南史·东夷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古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这里代指倭寇。
④冥:通“溟”。东冥:东海。
⑤翀(chōng):通“冲”,直上飞。这句是说船在海中,船上旗帜上下翻飞。
⑥队火:舰队所发射的炮火。河汉:即银河。
⑦虬(qiú)龙:传说中一种有角的龙。虬龙宫:指倭寇的巢穴。
⑧景:即“影”。归篷:归帆。
⑨陈:通“阵”,作战列阵。背水陈:谓背水列阵,陷之死地以战胜敌人。这是韩信破赵用兵之法。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奇:杰出。
白话译文
俞家水军驻守在东海之上,如倚天之剑,气势特别雄伟,剑气所指,扶桑受制,胜券在握。
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上的旗子上下舞动,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
船队打炮时的火光震天动地,摇乱了海面倒映的银河,胜利的凯歌和正义之气压向了倭寇的巢穴。
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

诗人俞大猷资料

创作背景作者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 查看详情>>

诗人俞大猷作品: 《与尹推府·匣内青锋磨砺久》 《短歌行赠武河汤将军擢镇狼山》 《独往·倚剑东冥势独雄》 《短歌行赠武河汤将军擢镇狼山》 《舟师·倚剑东溟势独雄》 《与尹推府》 《招宝山·缥缈蓬莱咫尺间》 《舟师·倚剑东冥势独雄

《独往·倚剑东冥势独雄》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