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七步诗》赏析

朝代:现代诗人:郭沫若古诗:反七步诗更新时间:2018-07-24
郭沫若1943年写了文章《论曹植》,重新考察、论证曹丕、曹植在人品与文学方面的评价,并对《七步诗》是否曹植所作质疑:
“过细考察起来,恐怕附会的成分要占多数。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为这种小说,其实,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也依然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所以这首诗的真实性比较小。然而就因为这首诗,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厌弃。”
曹植《七步诗》的立意是站在“豆”的立场(自己的立场)写“萁”的煎迫(曹丕的迫害)是过火和无情的。郭沫若则认为如果从“萁”的角度来思考,“萁”是具有成全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的。因此,基于这种理解,郭沫若仿《七步诗》写下了一首立意不同的“翻案剥皮诗”——《反七步诗》。他认为,对于“豆”,“萁”的煎迫是过火无情的;而对于“萁”,这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豆萁燃烧自己是为了成全同根而生的豆子,它身上有一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这是兄弟一场,互助友爱的生动写照。
郭沫若的《反七步诗》则一反曹植《七步诗》的诗意,变为赞颂甘愿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以新旨,另铸新词。华罗庚的《赠诸弟》与郭沫若诗异曲同工:“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乐。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成熟”一语双关,赞扬甘为人梯的精神。
《鹧鸪天·秋后亭皋木叶稀》是金代文学家王寂的词作。上片末句运用了比拟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的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下片末句,因为钓鱼是有巧诈之心的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了旧钓矶。
王寂生于金,长于金,二十余岁就进士及第,仕途上也较顺利。然而,金代局势始终动荡不安,这在每一位文人心中抹上浓重的阴影,隐逸就成了许多文人重复歌唱的主题,即使挫折较少的主寂也是如此。他晚年“自为寿”时曾云:“好赋归欤,收拾个、经卷药炉活计。”(《洞仙歌》)这首词更是集中地抒写了他归隐山水、忘却尘世的心愿。

诗人郭沫若资料

赏析作者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 查看详情>>

诗人郭沫若作品: 《再用鲁迅韵书怀》 《雾中游含鄱口偶成》 《中折瀑·奇峰传二百》 《渡江·故宫和会及时开》 《沁园春·和毛主席韵》 《宿庐山美庐》 《高阳台·待机》 《反七步诗》 《春雷·春雷动地布昭苏》 《参观刘胡兰纪念馆

古诗《反七步诗》的名句翻译赏析

《反七步诗》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