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西岭松声落日秋》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皎然古诗:风入松·西岭松声落日秋更新时间:2020-08-24
诗的开头先从大自然中风入松林的音响写起:“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溜溜。”太阳落山的时候,秋风吹动着西山的松林,千枝万叶溜溜作响,汇成洪大的松涛。诗人精炼而传神地描绘了秋日傍晚西山的松涛,紧扣《风入松》本题。接着由对自然界风声的描写转写《风入松》乐曲。先写《风入松》乐曲的创作及其特点:“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美人指弹琴的友人,不一定是女子。他拿琴弹出乐曲,断断续续的琴声把西山的松涛描绘出来,把自然的风声转化为动人的乐章,把自然美转化为音乐美。“声断续,清我魂,流波坏陵安足论。”那断断续续的琴声使人感到心魂凄清,与曲中描绘的松涛比起来,那毁坏山陵的洪涛也不值一提了。这里诗人生动形象地写出《风入松》乐曲的产生及其曲调凄清悲凉,声调高亢洪亮的特点。
然后诗人进而写《风入松》乐曲的弹奏及其音乐效果。“美人夜坐月明里,含少商兮照清徵。”在一个静谧的明月之夜,美人用七弦琴弹奏着悲凉凄清的曲子。“少商”指琴的第七弦。“含少商”就是用七弦。“照清徵”《全唐诗》作“点清徵”,也就是弹奏凄清悲凉的徵调。《韩非子·十过》云:“(晋平)公问师旷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可见清徵比清商更为凄清感人。诗人先点明弹奏的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静谧凄清的气氛。接着具体地再现乐曲中的音乐形象:“风何凄兮飘飉,搅寒松兮又夜起。”琴声打破了月夜的静谧,好象凄烈的秋风在夜间刮起,搅动着寒松的千枝万叶,形成洪大的松涛。这里诗人一方面用音乐形象点明美人所弹奏的是《风入松》乐曲,同时也表明了美人琴艺的高超,对他能够用音乐艺术充分地再现自然美表示赞叹。句中“兮”的使用增加了咏叹的意味。最后又从乐曲的音乐形象回到乐曲的弹奏上来,点出音乐形象所包含的情思和给人的感受:“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到客堂。”“夜未央”是夜未尽,夜还长,点明时间的推移。“金徽”是系琴弦的精美的绳子。“促”是紧促。“泱泱”,形容声音宏大。这里是说夜已经很深了,乐曲好象总也弹不到头。在这寂静的深夜,琴声显得格外洪大清亮。不知是谁将自己失意悲苦的情怀借琴声传到客人住的地方,使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客人也感到失意愁苦而不能入眠。更进一步点出《风入松》乐曲所包含的失意悲苦的情思及其感人的力量。
这首诗由风入松的自然音响写到《风入松》乐曲的创作及其特点,最后写到《风入松》乐曲的弹奏及其艺术感染力。从而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美是自然美的主观反映,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比单纯的自然美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皎然论诗很重视“取境”。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首诗一开头诗从风入松林的自然音响写起,创造了一个清远的境界,起了笼罩全篇的作用。诗中的意象无不带着清远的意味。在结构上,这首诗层次分明,转结自然,如水到渠成,形成一种自然的流势,毫无劳神费力之感。这首诗意象的清远意味和行文的自然流势,形成了它清淡闲逸的艺术风格。
《与朝阳山人张朝夜集湖亭赋得各言其志》是中唐诗人皎然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五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不入韵平起式;其韵脚是:下平一先。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语言清新隽永,对仗工整,意境淡雅脱俗,富于禅意,体现了皎然五律清淡自然的特色。

诗人皎然资料

赏析作者皎然

皎然,唐代诗僧。生卒年不详。俗姓谢,字清昼,吴兴(浙江省湖州市)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其诗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 查看详情>>

诗人皎然作品: 《送清励上人游福建》 《溪上月·秋水月娟娟》 《酬秦山人系题赠》 《问遥山禅老》 《秋晚宿破山寺》 《塞下曲·寒塞无因见落梅》 《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 《买药歌送杨山人》 《释裴循春愁·蝶舞莺歌喜岁芳》 《寻陆鸿渐不遇

《风入松·西岭松声落日秋》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