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薛逢古诗: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更新时间:2017-05-08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像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薛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沙州人张义潮乘吐蕃内乱,率领不甘心受吐蕃统治和压迫的军民起义,终于收复了广大的河西陇右地区,也指出民族战争造成了流血,带来了灾难。此诗的语调比较平淡,但实际蕴含的情感,还是很浓烈的。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甘肃敦煌)人张议潮,乘吐蕃统治者内部为争权而内战时,率领人民起义,赶走了吐蕃的守将,收复了沙州和晋昌(今甘肃安西一带)。大中四(850年)、五年(851年)间,张议潮又率军收复了吐蕃占领的伊州(今新疆哈密)、甘州(今甘肃张掖)鄯州(今青海东都)、河州(今甘肃临夏)、岷州(今甘肃岷县)、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和兰州。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携带河西和陇右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到长安献给朝廷。唐政府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任命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此后,张议潮率军与企图反扑及入侵的吐蕃、回鹘等族军队艰苦战斗了十余年。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张议潮率汉蕃兵七千余人,攻克凉州(今甘肃武威),咸通七年(866年)又光复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诗人薛逢,在张议潮率军攻克凉州后,非常兴奋,写了这首七绝《凉州词》纪此事。

诗人薛逢资料

赏析作者薛逢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唐代诗人。唐武宗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查看详情>>

诗人薛逢作品: 《凉州词·千里东归客》 《感塞·满塞旌旗镇上游》 《社日游开元观》 《伏闻令公疾愈对见延英因有贺诗远封投献》 《禁火·日日冒烟尘》 《嘉陵江·备问嘉陵江水湄》 《夏夜宴明月湖》 《九日嘉州发军亭即事》 《题春台观》 《八月初一驾幸延喜楼看冠带降戎

《宫词·十二楼中尽晓妆》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