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赏析

朝代:唐代诗人:王驾古诗: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更新时间:2017-05-18
这首诗中描写的情事为寄衣,诗中抒情主人公为一少妇,属代言体。它的显著特色表现在句法上。全诗四句的句法有一个共同处: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在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有变化。
前两句写寄衣的缘起。“夫戍边关——妾在吴”,这是由相对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即所谓“当句式”的形式。这一对比,就突出了天涯暌隔之感。这个开头是单刀直入式的,点明了题意,说明了何以要寄衣。下面三句都从这里引起。“西风吹妾——妾忧夫”,秋风吹到少妇身上,照理说应该引起她自己的寒冷感觉,但诗句写完“西风吹妾”一层意思后,接下去不写少妇自己的寒冷感觉,而是直接写心理活动“妾忧夫”。前后两层意思中有一个小小的跳跃或转折,恰如其分表现出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十分逼真。
后两句写寄衣后的悬念。“一行书信——千行泪”,这句通过“一行”与“千行”的强烈对比,极言纸短情长。“千行泪”包含的感情内容既有深挚的恩爱,又有强烈的哀怨,情绪复杂。此句写出了“寄”什么,不提寒衣是避免与下句重复;同时,写出了寄衣时的内心活动。“寒到君边——衣到无?”这一句用虚拟、揣想的问话语气,与前三句又不同,在少妇心目中仿佛严冬正在和寒衣赛跑,而这竞赛的结果对她很重要,十分生动地表现出少妇心中的焦虑。
这样,诗中每一句中都可以划一个破折号,都由两层意思构成,诗的层次就大大丰富了。而同一种句式又反复运用,在运用中又略有变化,并不呆板,构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调。语调对于诗歌,比较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具有更大意义。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毛诗序》),“嗟叹、”永歌“都是指用声调增加诗歌的感染力。试多咏诵几遍,就不难领悟这种唱叹的语调在此诗表情上的作用了。
构成此诗音韵的另一特点是句中运用复字。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词的重复。但是,有意识地运用复字,有时能使诗句念起来上口。动听,造成音乐的美感。如此诗后三句均有复字,而在运用中又有适当变化。第二句两个”妾“字接连出现,前一个”妾“字是第一层意思的结尾,后一个”妾“字则是第二层意思的开端。在全句中,它们是重复,但对相关的两层意思而言,它们有形成”顶针“修辞格,念起来顺溜,有”累累如贯珠“之感。这使那具有跳跃性的前后两层意思通过构成”句中对“的因素,而且又是整个一联诗句自然成对的构成因素,从而增加了诗的韵律感,有利于表达那种哀怨、缠绵的深情。
此外,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成功的。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诗人王驾资料

赏析作者王驾

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生平见《唐诗纪事》卷六三、..... 查看详情>>

诗人王驾作品: 《次韵和卢先辈避难寺居看牡丹》 《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 《夏雨·非惟消旱暑》 《赠天台王处士》 《惆怅诗·少卿降北子卿还》 《春雪·雪霁凝光入坐寒》 《秋日听僧弹琴》 《永和县上巳·记得兰亭祓禊辰》 《钱塘鹤·人间路霭青天半》 《读度人经寄郑仁表

《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