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绣鞋·虎丘道士》注释译文

朝代:元代诗人:张可久古诗:红绣鞋·虎丘道士更新时间:2021-01-24
注释
⑴中吕:宫调名。红绣鞋: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句式为六六七、三三五;六句五韵。虎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北,相传吴王阖闾死后葬于此。
⑵人:指虎丘道士。
⑶鹭:鸟类的一科,嘴直而尖,颈长,飞翔时缩着颈。《诗·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确。”蓼花:植物名,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
白话译文
小船停泊在谁家的古岸,道人隐没在哪一处青山?且把诗句描绘这如画的山川,大雁鸣声里芦叶一片苍茫,鹭影入蓼花带来一丝清寒,仙鹤归巢时松树梢头日晚。
“虎丘”,相传为吴王阖闾陵墓所在之地,故此地常常作为凭吊古迹的所在被文人称颂,如南朝顾野王有“抑巨丽之名山,信大吴之胜壤”的诗句,乔吉的“醉眼悠悠,千古恩仇,浪滚胥魂,山锁吴愁”的名曲,作者自己也有“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的佳作。张可久一改吊古之情的常态,转而歌颂自己与“虎丘道士”之间深厚的友情。
“船系谁家古岸,人归何处青山。”小令以对偶开篇,描绘出一幅清新的山水画。古老的渡口已不知归属,一叶扁舟系在岸边,随着水流浮尘。两岸巍峨的高山树木茂密,苍翠欲滴,倒映在碧水之中,岸头徘徊的行人不知要去往何处。作者前往虎丘寻访“虎丘道士”眼见茫茫苍山,不知要到何处寻访,与贾岛《寻隐者不遇》中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且将诗做画图看”承上启下,写出前文美景如诗如词,又道出下文佳句如画。作者自己将眼前的美景变成脍炙人口的佳作,借由唱咏让世人也欣赏到眼前所见。
“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鹤巢松树晚。”这三句既是作者所见之景,也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句句写景,句句映射内心。为了寻访“虎丘道士”的所在,作者在山水中细细觅寻,猛然听到芦苇丛中大雁的叫声,又看到白鹭美丽的身影在蓼花丛中若隐若现,鹤群也伫立在松树枝头,这才意识到光阴流逝之快,已经到了倦鸟归巢、日薄西山之时。作者更是专心寻访,不知已走了多远。
整首小令不见作者直接描述与“虎丘道士”友情的诗句,但从最后三句“鼎足对”的形式中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的巧思无论古今在许多作品中都有所展现,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卢挚《寿阳曲·别珠帘秀》中的“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等等,但是张可久的诗句更显得匠心独具。他把内心世界与禽鸟活动融为一体,句末“老、寒、晚”三字更见巧思,达到了王世贞所说“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的境界。
浓浓秋意,在作者的笔下声色俱全,山中美景更让人流连忘返,浓厚的友情在字里行间中展露无遗。

诗人张可久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字小山,号小山;一说名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现存小令800余首,为元曲作家最多者,数量之冠。他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 查看详情>>

诗人张可久作品: 《钗头凤·感旧和李溉之》 《凤栖梧·惠山寺》 《折桂令·秋思》 《折桂令·写黄庭》 《一半儿·花边娇月静妆楼》 《落梅风·春情》 《木兰花慢·又三高祠下》 《风入松·三月三西郊即事》 《浣溪沙·翠袖清风品玉笙》 《人月圆·一冬不见梅花面

《红绣鞋·虎丘道士》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