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援辞》注释译文

朝代:先秦诗人:佚名古诗:狐援辞更新时间:2017-06-01
注释
①絺纻:细葛布。
②囹圄:牢狱。
③洋洋:无所归貌。
④鲋:鲫鱼。鲵:雄鲸。
⑤比干:商代贵族,是纣王的叔父。因多次劝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⑥子胥: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吴王夫差时,吴国大胜越国,越国屈服求和,他劝夫差“去疾草如尽”,夫差不听。夫差伐齐国,图谋争霸,他又劝谏夫差先除心腹之疾,夫差仍不听。后夫差赐剑命他自杀。
⑦若:此。
⑧斮:同“斫”。东闾:齐国东门。
⑨每:当,应该。参:列入。
汉语译文
(上篇)
先出走啊,还能穿着细葛麻,在异国享受自由;
后出走啊,只能为亡国奴,在本土充斥监狱。
如今,我目睹人民恓恓惶惶,无所归属,纷纷扰扰,
向东逃亡,茫然不知投奔何处。
(下篇)
有人来自遥远的南方,
像孱弱的鲫鱼归附齐国,又像凶悍的雄鲸傲居朝纲。
他让别人的国家变成废墟,他让别国的朝廷化作草莽。
殷商有比干苦谏致死,
吴国有伍子胥直言身亡,
齐国有我狐援敢于冒死犯上。
齐王已不采纳我如此忠直的劝谏,
还要将我杀害在东城门广场。
哦,我是该杀呀,因为我与比干、子胥二人肝胆一样!
《狐援辞》选自《吕氏春秋·贵直》,题目为后人所加。
狐援是战国时齐国一位敢于直言的诤臣。据《吕氏春秋·贵直》载,他曾怀着对齐国命运的忧虑,劝谏齐湣王说:“殷商灭亡后,周朝将其钟鼎陈列在宫廷,并在其社庙旧址上建造房屋作屏障,用来儆戒后世;而其为挥盾弄斧伴舞的音乐,则用来供别国娱乐。亡国的音乐,不得传进宫庙;亡国的社庙,不得重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亡国的鼎器陈列在朝廷,是要起到儆戒作用。大王一定要以此加勉。可不要让齐国的钟律陈设在朝廷,不要让齐侯田和的社庙建造起屏障,不要让齐国的音乐供他人娱乐啊!”然而昏庸的齐湣王拒不接受。狐援愤而离开宫廷,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整整痛哭了三天,悲愤地吟唱出《狐援辞》的上篇。
“先出也”、“后出也”两句,以“先”、“后”对起,揭示齐国的潜在危机,措语警醒。“先”谓赶在亡国前,“后”谓落在亡国后。古时,亡国之民穿赭衣:“衣絺纻”则表明仍享有人身自由。先出走的人,逃入其他国家,不失为自由之民,仍然穿着细葛麻制的衣服;而后出走的人,只能沦为亡国奴,被塞满监狱。作者抓住服饰的变化,从人身自由的高度予以考察,反映出亡国前后百姓政治地位的变异。《汉书·礼乐志》云:“祸乱不作,囹圄空虚。”而“满囹圄”,则是祸乱大作的标志。这两句,“衣絺纻”是眼前的现实,“满囹圄”是未来的情境。一虚一实,虚实相生,突现国情变化的迅疾和悬殊。“吾今见”两句,从眼前事实着笔,展示齐国民心涣散、一片慌乱的危急情势:人民茫然不知所措,成群结队向东逃亡。“洋洋然”三字,正是这种民情国势的真实写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一个“见”字,确凿雄辩,道出了事态的严重性。
齐王得知狐援哭国三日之事,便询问身边的官吏:“按照法律:哭国该如何处置?”官吏回答:“杀头。”齐王旋即下令:“执行法律。”官吏在齐国东门陈设了刀斧刑具,但又不想杀害狐援,于是就让他离开。狐援听到此事,就颠蹶着去拜访这位官吏。官吏说:“按照法律,哭国的人应当杀头。先生您是老朽了还是昏聩了?”狐援不为所动,坦然回答说:“这怎么是昏聩呢!”于是又吟诵起《狐援辞》的下篇。
《史记·田齐世家》载:“齐湣王四十年,燕将乐毅入临淄,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齐湣王,淖齿遂杀湣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下篇首三句“有人自南方来……”即本此史实。“有人”当指淖齿。此人受楚国委派,以救援齐国的名义入齐,后任齐湣王的宰相。他有野心,会耍阴谋。初入齐时,他像大雄鲸傲视朝纲,祸国殃民,兴风作浪。从此,齐国朝不朝,国亦不国,举国化为废墟草莽。这三句义正辞严,发聋振聩,不啻是讨伐奸贼的檄辞,令人警醒。接着三句,援古证今,表白自己不畏强暴,愿为社稷献身的决心。殷商时的比干,原本为贵族。他是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相传他屡次劝谏纣王,最终被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曾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渐被疏远,最后吴王赐剑命他自尽。历史上忠直的志士多以生命殉国。正义被蹂躏,公道遭践踏。狐援真理在握,仍冒死挺身直谏。“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三句排比整饬,一气贯下,表现狐援惊人的胆识和冲天的豪气。他正是以比干、子胥为楷模,坚持伟大的理想和人格,而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以下两句痛惜湣王不用自己的直言,又将忠直付之斧锧。这里,与其说是为自己鸣冤叫屈,不如说是为国家的将亡而痛心疾首。最后一句“每斮者以吾参夫二人者乎”,抉示自己被杀的原由,在于坚持先贤的优秀传统和伟大人格,屠杀者的卑劣嘴脸由此昭然若揭。满腔的激愤爆发出理想、人格的火花,充溢爱国的情思、无悔的追求和愤怒的控诉。“当杀”正是“不当杀”,正话反说,更加强了语言的震撼力。
《吕氏春秋·贵直》在援引此诗之后评说道:“狐援非乐斫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乱也,固嫌乎危。”是道出了狐援为国为民的精诚所在。
这首《狐援辞》在表情达意上也颇具特色。上篇“先出也……后出也……”以对句出之,唱叹有致,而两个“也”字语气沉缓,又声情并茂地传出狐援哭国三日的悲恸哀伤,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下篇“鲋入而鲵居”。设喻形象贴切,言简而意赅。“殷有……吴有……齐有……”排比有力,气势雄阔,有一种逼人的气势。末句“每斮者……乎”,感叹深沉,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全诗句式参差,声情并重,也平添了艺术感染力。

诗人佚名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佚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 查看详情>>

诗人佚名作品: 《朱奴儿·你本是朱门少年》 《太平令·他可便约定把唐朝归顺》 《正宫端正好·腰间将百钱拖》 《十二月·父亲呵》 《邺民歌》 《脱布衫·喷香风扑鼻葡萄》 《东瓯令·畏奸雄言路绝》 《尾煞·你先将那血痕儿扫拂的乾》 《冬日书情·殊乡寂寞使人悲》 《逍遥乐·小旦上

古诗《狐援辞》的名句翻译赏析

《狐援辞》相关古诗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