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歌》注释译文

朝代:两汉诗人:刘彻古诗:瓠子歌更新时间:2017-06-01
(1)瓠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亦称瓠子口。瓠子河由此分一部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注入济水。
(2)虑殚:心思用尽。
(3)钜野:古湖泽名,即钜野泽,在今山东省巨野县北五里。
(4)柏:通"迫",逼近。
(5)旧川:原河道。
(6)河伯: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河伯姓冯,名夷,一名冰夷,一名冯迟。因为渡河淹死,天帝封之为水神。
(7)吾人:吾民,我的臣民。
(8)齿桑:《康熙字典》:“《史记·河渠书》啮桑浮兮淮泗满。【注】啮桑,地名。”
(9)淮泗:sì,泗水,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淮河下游第一大支流,常同淮河一块连称淮泗。
(10)汤汤:shāngshāng,大水急流貌。
(11)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2)搴:qiān,取。
(13)长筊:茭jiǒo,用芦苇和竹片编成的长索。
(14)薪不属:堵河决的柴草不济、不足。薪,木柴。属,zhǔ,接连、供给。
(15)卫人罪:卫地的人民认为砍伐淇园竹的行为是罪过。罪,意动词,认为……是罪过。卫人,卫地的人民;河南东北部为古卫国属地。
(16)菑:zì,插入,树立,垒砌。
《瓠子歌》第一首集中写黄河于瓠子河以后,洪水造成的危害。“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忧兮柏冬日。”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春季,黄河于顿丘决口。入夏,又冲决了濮阳瓠子河堤,洪水注入钜鹿泽,流入淮河、泗水,梁、楚十六郡国均被水淹。汉武帝一向注意兴水利、去水患。这次遭灾后,他调拔十万人筑堤治水。不料,水患猖獗,塞而复坏,以至前功尽弃。“正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洪水不走正道而离开以往的河床,像蛟龙一样肆虐为害。汉武帝怨天,认为是上天的意志,人力无可奈何。其实,祸水之所以向南漫延,恰恰是“人祸”造成的。汉武帝治水,丞相田昐却心下不安,他的封地尽在黄河以北地区,担心遭灾,就别有用心地对汉武帝讲:“塞之未必应天”,用神意吓唬他。阻挠继续治水,致使东郡百姓遭灾达23年之久。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灾情最为严重,引起朝廷的不安。汉武帝下令将70万灾民迁徙到关中、朔方。“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这是把水患全部归咎于水神河伯,说他没有半点仁慈,泛滥不止的洪水淹没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却迟迟没有退去的迹象。
《瓠子歌》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调拔四万人筑堤堵水。汉武帝亲临现场,命将士一齐上工地,伐竹运土。“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难。”写施工的艰难环境,那是在急流中进行的。“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这次治水,河伯总算是答应了,但是缺乏柴草。这是什么原因呢?汉武帝又归罪于卫地的人,怪他们把柴草都烧了。弄得现在筑堤垒坝都找不到柴草。“颓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没有柴草,汉武帝下令砍伐琪园的竹子,做成“楗”和“石菑”,沉入河底,填土筑坝。这次治水,取得了胜利,降伏了为害20多年的蛟龙。为此,汉武帝很高兴,诏示官员们向百姓“宣防塞”,让人们懂得兴修水利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瓠子歌》很有气势,形象地描摹出水患的猖獗和治水的战斗场面,但是其中夹杂了一些古奥的语句,读起来很费解。

诗人刘彻资料

注释译文作者刘彻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查看详情>>

诗人刘彻作品: 《李夫人歌·是邪非邪》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李夫人歌·是邪非邪》 《瓠子歌》 《瓠子歌·河汤汤兮激潺湲》 《柏梁诗》 《思奉车子侯歌》 《西极天马歌·天马徕兮从西极》 《华晔晔·华晔晔》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

《瓠子歌》相关古诗翻译赏析